[发明专利]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42676.9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3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吴锋棒;王振中;王洁;王林;佟晓慧;张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3/22;B01D53/00;C10G5/00;C10G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玻璃 分离 吸收 工艺 油气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升高,成品油的消耗量迅速攀升,汽油在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有机气体污染物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GB20950《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的储油库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油气回收改造。
一般来说,储油库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油气排放过程有:
(1)收油阶段。收油指的是储油库的油罐从成品油输送管线、火车、轮船等外部接收油品,此时,随着罐内油位的不断上升,罐内的油气压力将不断升高,当达到安全阀的泄放压力后,将会不断排出到罐外,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大呼吸。
(2)发油阶段。油库在向油罐车发油时,油罐车内储存的油气将会被排放到外部。
(3)储油阶段。该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静止储存损耗或小呼吸,主要指油品因受外界环境如风速、温度以及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呼吸损耗。
而所谓油库油气回收,指的是将储油库在储油、发油、收油等阶段中排放的油气进行密闭收集、处理和回收的过程。
传统的油气回收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四种,单独采用某种工艺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回收效果,因此,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艺均为复合工艺,如:吸附-吸收法、膜分离-吸收法、冷凝-膜分离法等等。其中,吸附-吸收法以其简单成熟的工艺、可靠的性能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油气回收工艺。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各地的环保法规也日趋严苛,虽然吸附-吸收法能够满足现有的国标要求,但却无法满足更高的排放指标,达到更高的油气回收率。
此外,虽然目前也有一些装置是基于膜分离-吸收工艺的,CN201309827Y涉及一种带净化器的膜式冷凝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压缩机,它的入口与油罐连通,出口通过散热器与凝液罐的入口连通;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膜组件的入口连通,液相出口与油罐连通;膜组件的一个出口通过针型阀与净化器的入口连通,净化器的出口与透气帽连通,膜组件的另一出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通,真空泵的出口与油罐连通;净化器的入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通;油罐与压缩机的管路间、压缩机的出口及真空泵的入口之间分别装有压力传感器。但其采用的膜多为橡胶态油气分离膜。橡胶态油气分离膜的特点为油气之于空气具有优先透过性,而玻璃态膜则恰恰相反,空气对于油气具有优先透过性。与橡胶态膜相比,玻璃态膜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油气分离性能,同时寿命也更长,但由于过去的技术所限,其通量往往较小,因此应用较少。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纯基于橡胶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装置往往无法有效保证排放浓度达到国标要求,为了保证排放达标,往往还需要在后端增加小型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大大增加了工艺的复杂度,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和易用性。
本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效果较差、排放浓度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该装置用于油气回收中,具有膜组件寿命长,分离能力强,油气排放浓度低油气分离效果较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玻璃态膜分离-吸收工艺的油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油气入口管线与引风机入口相连,引风机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凝液罐的气相出口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侧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入口相连,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相连,吸收塔顶部出口与凝液罐入口管线相连,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与换热器的管程入口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入口与贫油入口管线相连,换热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机组入口相连,冷凝机组出口管线与吸收塔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气入口管线上设有微压变送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吸收塔底部出口管线上设有富油泵,贫油入口管线上设有贫油泵,在贫油泵与换热器之间的管线上设有温度变送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与真空泵之间的管线上设有吹扫空气入口和压力变送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真空泵出口与放空管线相连,放空管线出口设有阻火透气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气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吸收塔中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26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BN改性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绿液溶解槽排气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