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43946.8 | 申请日: | 2014-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4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龙飞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54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 污水 分散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处理方法,特别是一种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加庞大,由此产生的城市污水也日益增多。但与之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装置仍沿用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化粪池。这种化粪池污水停留时间仅12-24小时,既要处理可溶性污水,又要处理不溶性污水,且有限的处理空间被大量固体废弃物充斥,造成池内空间堵塞和产生短流。使得污水处理效果极差。为此,要在城市修建大规模的污水管道与污水厂。由“化粪池+污水管网+污水厂”模式也称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从其运行过程观察,其本质是一种“以能消能”的运行模式,而且在运行中还会向大气排放大量CO2,这样在消除水污染的同时却产生了大气污染。如果城市的污水管网、污水厂与该城市产生的污水不配套将会有大量的污水排入自然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如青岛浒苔、白洋淀、武汉东湖、滇池、太湖等大型淡水湖泊水质中、重度富营养化根源均在于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化整为零、分散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物零排放的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
一种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1)由抽水马桶排出的粪水混合物引入粪水固液分离器,经分离器分离后大部分的冲厕水以及溶解在冲厕水中的粪便排入厌氧反应器,未溶于水的粪便、固体废弃物以及极少量的水排入储粪罐;2)排入厌氧反应器的污水经厌氧反应器消化后即可排入自然水中;3)排入储粪罐的粪便及固体废弃物经物流环节送往远郊的有机肥厂。
本发明在将抽水马桶排出的粪水先引入粪水固液分离器后,将经粪水固液分离后的可溶性污染物引入厌氧反应器进行厌氧处理,将固体废弃物及不溶于水的粪便引入储粪罐进行处理。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可在每幢楼在抽水马桶与化粪池(也即厌氧反应器)之间安装一个或数个“粪水固液分离器”以及与之配套的储粪罐,同时在每个城市建立“粪便收集储运”专业公司,在每个城市远郊建立若干个有机肥制造厂将粪便转化成商业化有机肥供农业生产之需因此就能解决。因此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化粪池+污水管网+污水厂集合处理的模式,以及采用现有技术模式带来的各种缺点。使得废物零排放,零污染成为可能。
所述的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还包括在厌氧反应器的出水端还设置一回流装置,当检测出的水质不达标时将启动回流装置将厌氧反应器处理后的污水返回厌氧反应器进行再处理。
所述的厌氧反应器或为折流式反应器(ABR)、或为厌氧滤器(AF)、或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SAB)。
一种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其结构要点在于:包括粪水固液分离器、储粪罐、厌氧反应器,粪水固液分离器粪水进口与建筑物的下水管道相连通,粪水固液分离器的出水管与厌氧反应器相连通,粪水固液分离器的底部设置的排粪阀与储粪罐相连通。
在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系统的厌氧反应器的出水端设置有回流装置。所述的回流装置由回流泵与回流管组成,所述的回流管进水端与厌氧反应器的出水端相连,所述的回流管出水端与厌氧反应器的进水端相连,回流泵位于回流管的进、出水端之间。
所述的厌氧反应器与洗涤废水管相导通。
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将洗涤废水直接引入厌氧反应器。
所述的厌氧反应器或为折流式反应器(ABR)、或为厌氧滤器(AF)、或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SAB)。
所述的粪水固液分离器为包括柱形的分离罐体,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为弧形或U形水位出管,水位管一端连接于罐体中下部的A点处,水位管的另一端则与后续的厌氧反应器相连通,水位管的弧形底或U形底朝上,在弧形或U形水位管的两端且稍高于A点处跨接有排水阀,在分离罐体的上部设置有粪水进口,在粪水固液分离器的底部设置有排粪有排粪阀、排粪阀的一端连接分离罐的底部,排粪阀的另一端与储粪罐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龙飞,未经高龙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39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