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45283.3 | 申请日: | 2014-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69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桂兰;杨鲁伟;张振涛;仇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2B25/04 | 分类号: | B32B25/04;B32B21/08;B32B27/02;B32B27/36;B32B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质 复合 隔音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音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功能型木质复合材料发展迅速,例如具有电磁屏蔽和抗静电功能的木材/金属、木材/石墨功能型木质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热学与远红外性能以及良好的电磁波吸收功能的木陶瓷;耐高温、防热结构材料的碳化硅陶瓷;磁导率接近普通磁性体50%的磁化木材等。由此可见,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在功能性木质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木质复合材料屏障吸音功能研究较少,目前,木质复合材料的吸音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木质复合材料的吸音功能。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包括木质隔音层、吸音材料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板层;
所述吸音材料层两侧为阻尼板层;所述阻尼板层的外侧为木质隔音层。
优选地,所述阻尼板层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橡胶层,下层为粘弹性阻尼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阻尼板层的内耗值在0.62-1.06之间,层间复合强度在12-25MPa之间。
优选地,所述木质隔音层的面密度在0.65-1.0g/cm3之间。
优选地,所述吸音材料层的材质的吸音系数在0.8-0.98之间。
优选地,所述吸音材料层采用聚酯纤维吸音棉。
优选地,所述木质隔音层的厚度为10-15mm。
优选地,所述吸音材料层的厚度为10-15mm。
优选地,所述阻尼板层的厚度为9-13mm。
优选地,所述木质隔音层、吸音材料层以及阻尼板层通过胶合热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通过多层内嵌结构来消除内外板层之间的驻波,提高了木质复合材料的吸、隔声量,隔声量达到40-45dBA以上;并且制造工艺简单,稳定性好,强度高,经久耐用,施工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一种木质复合隔音材料,包括木质隔音层1、5;吸音材料层3,还包括阻尼板层2、4;所述吸音材料层3两侧为阻尼板层2、4;所述阻尼板层2、4的外侧分别为木质隔音层1、5。所述的木质隔声层、阻尼板层、吸音材料层通过胶合热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隔声量的木质复合隔声材料。
所述木质隔音层1、5是一种以木纤维为基材的具有一定面密度的人造板面,其面密度大于或等于0.7g/cm3,厚度为10-15mm。
所述阻尼板层2、4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相位差,具有较高的内耗值及层间复合强度的新型防震隔音的阻尼材料,其内耗值为0.62-1.06,层间复合强度12-25MPa,厚度为9-13mm。所述阻尼板层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橡胶层,下层为粘弹性阻尼材料层,所述橡胶层和粘弹性阻尼材料层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所述吸音材料层是一种坚固、好用,极易加工并且防水、防潮、透气性能良好的环保型吸音棉,其吸音系数0.8-0.98之间,厚度为10-15mm。优选地,所述吸音材料层采用聚酯纤维吸音棉。
本发明通过结构设计调节材料的阻尼性能,依据结构层次的声阻抗特征,制成阻抗连续过渡的梯度和微区共振的木质隔声复合材料,并通过多层内嵌结构来消除内外门板间的驻波,提高木质复合材料吸、隔声量的机理。
本发明具有良好的隔声效果,隔声量达到40-45dBA以上,并且制造工艺简单,稳定性好,强度高,经久耐用,施工极为方便。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52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