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PO材料的小口径水表表壳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46505.3 | 申请日: | 2014-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1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席科;杜吉全;贾浩魏;唐伟平;胡民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竞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5/14 | 分类号: | G01F15/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po 材料 小口径 水表 表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PPO材料的小口径水表表壳。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民用小口径的智能IC卡水表,多数是旋翼式水表,而且是具有机械计数和电子计数双重功能的卡式水表,这种水表因为需要提供机械数据和电子数据,其内部需要机械计数结构和电子计数结构。其中机械计数部分要求设置计数器,刻度盘等,无疑使得水表表体尺寸增大,安装环境受限制且成本增加,尤其是对于部分老小区,水表表体尺寸增大还会涉及到水管管道的改造变动。
此外,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小口径水表表壳体及其两端连接的螺母均采用有色金属材料,包括不锈钢、铜、铸铁等。这些材质的水表存在以下弊端:
1、不锈钢:成本较高,且不易加工,不适宜批量生产。
2、铜壳:会造成水质二次污染,卫生要求很难达到。而且我国是一个铜资源缺乏的国家,铜的冶炼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与节能减排的政策不相符。
3、铸铁:成型和加工工艺繁琐,尤其是灰铸铁,其内部防腐处理难度大,会生锈,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既浪费资源又不卫生。建设部行业标准《CJ266-2008饮用水冷水水表安全规则》要求2010年起淘汰灰铸材料的铁壳水表。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稀缺,如何降低减少有色金属的资源利用,又能保障人类饮水卫生及健康要求,成为新环境下各水表生产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PPO材料的小口径水表表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PPO材料的小口径水表表壳,包括出水口连接螺母、表壳体和进水口连接螺母;表壳体与进水口连接螺母和出水口连接螺母成180度角水平螺纹连接;表壳体一体成型,长度为115mm;且出水口连接螺母和进水口连接螺母的公称口径为DN15-DN25。
进一步地,所述表壳体的一侧开有传感器安装口和阀杆安装口。
进一步地,所述水表表壳的材料为PPO材料。
进一步地,该表壳适用于电子式水表。
进一步地,该表壳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水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这种表壳体解决了既有的铸铁或其他有色金属表壳体会产生锈漆和铁锈污染自来水的问题。它可保证自来水免受自来水管道所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而且由于采用了一次注塑成型的工艺,体积小,结构紧凑,不需再进行机加工,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水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水表壳体的主剖视图;
图中,出水口连接螺母1、表壳体2、进水口连接螺母3、传感器安装口21、阀杆安装口22;L=115mm。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PPO材料的小口径水表表壳,该表壳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自来水水表的要求。水表表壳包括出水口连接螺母1、表壳体2、进水口连接螺母3。表壳体2的一侧开有传感器安装口21和阀杆安装口22。表壳体2与进水口连接螺母3和出水口连接螺母1成180度角水平螺纹连接,且出水口连接螺母1和进水口连接螺母3的公称口径为DN15-DN25,所述表壳体2的长度L均为115mm,而目前常用的同样公称口径的同类水表表壳的长度为165-225mm之间。因此本发明的水表表壳相对于现有的水表体积小,结构紧凑,不需再进行机加工。
传感器安装口21用于安装水流信号传感器,通过阀杆安装口22用于安装阀门,实现对仪表的控制。电子显示装置安装于表壳体2上。
所述水表表壳的材料为PPO材料,有效解决现有市场上的铸铁或其他有色金属表壳体会产生锈漆和铁锈而使得自来水遭受二次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小口径水表壳,适用于电子式水表、卧式和立式水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竞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竞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65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振动样品内部反射点的微小振幅测量方法
- 下一篇:发动机内部残余废气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