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式硅胶条固定及易更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50946.0 | 申请日: | 201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8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晓曦 |
主分类号: | A61B17/03 | 分类号: | A61B17/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00 | 代理人: | 邢若兰,高之波 |
地址: | 201700 上海市青***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式 硅胶 固定 更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的产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切口减张及瘢痕上硅胶条固定及易更换的装置。
背景技术
很多瘢痕体质病人的皮肤,由于创伤、手术缝合以及意外损伤等情况,在创面往往会因为张力的影响导致纤维蛋白过度增生和胶元纤维过度沉积而形成的局部坚硬、隆起、色潮红、具痛痒感的瘢痕疙瘩。有些严重的会影响到肢体活动,需要通过手术予以松解。因为伤口由于自身的修复而发生的纤维增生反应。瘢痕面积大小与伤口愈合后3-6个月内伤口周围纤维蛋白增生的多少有关。伤口应力稍大于周围皮肤,则伤口处纤维细胞会过度增生及胞外基质会过量沉积从而形成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表面凹凸不平,常规治疗方法是物理压力疗法,具体方法是切口需要持续的减张及上面敷予医用硅胶、硅酮凝胶类的材料用以治疗,治疗期达6个月甚至更长,而且硅胶、硅酮凝胶类的材料每12小时需更换清洗一次。在实际情况中治疗使用时因为硅胶无法实现很好的固定或固定好后无法实现自由的更换,很难完成整个治疗期,达不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硅胶的固定及硅胶自由频繁更换问题及切口的持续减张问题的装置,即可调式硅胶条固定及易更换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式硅胶条固定及易更换装置,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的底部均固定在各自的胶贴上,胶贴底部设有粘胶层;
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有能够活动的连接条;
所述连接条上设有卡孔;
所述第二固定座上设有固定的卡柱;
所述卡柱能够卡入所述连接条上相应的卡孔内,实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的连接,阻止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向相反方向背向运动,完成切口无张力缝合并固定住疤痕上的硅胶条;
将卡柱从内卡孔分离,则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分开,实现疤痕上的硅胶条易更换。
其有益效果是,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可以分别通过各自的粘胶层固定在患者切口或瘢痕的两侧,然后将第一固定座上的连接条拉到第二固定座的上方,再将卡柱卡入到连接条的合适的卡孔内,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的连接,即可以实现切口两侧皮肤的无张力缝合,用在瘢痕治疗时可以对瘢痕上方覆盖的硅胶条进行固定,防止硅胶条脱落。同时,当第二天需要对硅胶条进行更换的时候,只需要拉动连接条,所述卡柱从卡孔当中脱离出来,然后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之间就会完全分开,有相应的空间,从而方便更换瘢痕上覆盖的硅胶条。其中,卡孔可以沿着连接条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卡柱可以卡入不同位置的卡孔内部,从而方便调节固定装置的松紧程度,同时可以适合于不同大小的创口,同时,通过调节不同位置的卡孔,也可以避免切口缝合张力过大而导致张力性水泡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连接条上设有多个卡孔,连接条位于第一固定座靠近第二固定座的一端上,卡柱位于第二固定座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柱包括柱体和头部,所述柱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所述头部固定于所述柱体上,所述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柱体的宽度;
所述卡孔沿连接条的长度方向上包括宽部和窄部,所述宽部位于所述卡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所述窄部位于所述卡孔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所述窄部与所述宽部相连通;
所述宽部的宽度与所述头部的宽度相配合,所述窄部的宽度与所述柱体的宽度相配合,所述头部能够通过所述宽部,但是无法通过所述窄部。
其有益效果是,在卡柱卡入卡孔的过程当中,卡柱的头部可以先从卡孔的宽部位置插入,等卡柱的头部完全穿过宽部后,卡柱的柱体会从宽部滑动到窄部,从而将卡柱卡在卡孔的窄部位置,实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的固定连接。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柱体的直径,也可以防止连接条从卡柱当中随意的脱落下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柱的两侧分别设有挡块,挡块之间的宽度与所述连接条的宽度相匹配,限定所述连接条在两挡块间沿连接条的长度方向上运动。其有益效果是,两块挡块形成一个导向作用,使得连接连接条有固定的运动方向,同时可以防止连接条发生水平转动现象,从而可以保证连接条下方固定着的硅胶条的位置不会变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晓曦,未经许晓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09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颅内血管取栓器及取栓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动测试磁共振扫描方案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