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CD背光调节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51116.X | 申请日: | 201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14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会杰;郝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9G3/34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梁军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cd 背光 调节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CD背光调节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光传感器向LCD上报数据存在延时的问题,其中,LCD背光调节方法,包括:LCD的模组中包括光传感器,LCD的驱动模块中包括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从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中读取光感数据;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提高了LCD背光调节的响应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背光调节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LCD背光的自动调节是目前的智能手机都支持的一个功能,可以让手机屏幕的亮度自动适应周围的环境光,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较为适宜的屏幕亮度,而且节省功耗。目前的LCD背光自动调节的实现方案一般为:在手机上部设置一个透光孔,利用光传感器通过该透光孔检测手机周围的环境光,然后根据光传感器检测的值来调节LCD背光值。然而,这种背光自动调节方案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会发生LCD背光太强或者太暗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首先,环境光值与光传感器检测到的值不对应。因为光传感器离LCD有一段距离,二者中间一般会加一个硅胶套,光线被光传感器检测到需要经过一个硅胶套,这必然会影响到光传感器检测的值与周围环境光的一致性。其次,由于设置的透光口不可能保证每个手机对光传感器的影响是一致的,因此无法对LCD背光进行一致的调整,因此会导致不同手机的LCD背光效果存在差异。然而,上述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光传感器向LCD上报数据的方式导致LCD得到的数据是有延时的,光传感器向LCD上报数据的路径为:光传感器驱动->硬件抽象层->架构层->应用获得数据,然后到达LCD背光设置的数据传输路径为:应用获得数据->架构层->LCD驱动设置背光调节,因此,这种方式会导致LCD背光的调节反应不够灵敏,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LCD背光调节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光传感器向LCD上报数据存在延时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LCD背光调节方法,LCD的模组中包括光传感器,LCD的驱动模块中包括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从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中读取光感数据;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
进一步的,上述方法还包括:在读取光感数据之前,当检测到LCD的工作模式为背光自动调节模式时,向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发送使能信号,以控制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开始工作。
其中,光感数据包括:光感值;上述方法还包括:在读取光感数据之后且在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之前,当读取到的光感值较上一次读取光感值的变化超出预设值时,才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
其中,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包括:从LCD的配置文件中获取光感值与背光值的映射表;在光感值与背光值的映射表中查找与光感数据中的光感值对应的背光亮度;基于查找出的背光亮度,对LCD的背光亮度进行调节。
其中,光传感器的感光点均匀分布于LCD的玻璃屏上,感光点至少为两个。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CD背光调节装置,LCD的模组中包括光传感器,LCD的驱动模块中包括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获取模块,用于从LCD驱动中读取光感数据;第一调节模块,用于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
上述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在读取光感数据之前,当检测到LCD的工作模式为背光自动调节模式时,向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发送使能信号,以控制光传感器的驱动模块开始工作。
其中,光感数据包括:光感值;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调节模块,用于在读取光感数据之后且在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之前,当读取到的光感值较上一次读取光感值的变化超出预设值时,才根据光感数据调节LCD的背光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11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