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51350.2 | 申请日: | 201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4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丁玉清;吴宁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玉清 |
主分类号: | A01F5/00 | 分类号: | A01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300 安徽省芜湖市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脱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加工机械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学名:Zea mays),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生物学范围里,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苞叶却用C3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属于雌雄同株。主产区位于世界第三大玉米带--中国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总的种植面积约1249.35平方公里,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谷棒)、苞米、棒子、棒槌子,玉米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其营养丰富,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中国种植玉米的时间较晚,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后,大致是1620-1690)从美洲传入欧洲再传入中国。
在收玉米的季节,当玉米的外形较为标准,数量较多时人们使用脱粒机械为玉米脱粒,一些外形较小的玉米放入脱粒机械时往往达不到脱粒的效果,有时玉米的数量较少,不适合使用脱粒机械,这时人们需要通过手工将玉米粒搓下。由于一般情况下玉米粒排列较为紧密,手工搓玉米在开始阶段将玉米粒搓下十分困难,费时费力,有些人利用螺丝刀的刀头将玉米粒铲下,但是螺丝刀的刀头较为尖锐,容易伤到手,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劳动强度低,安全、高效。
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包括脱粒筒和底座,所述脱粒筒是圆柱筒,脱粒筒内侧加工有螺纹槽,外侧上端设置有把手,下端设置有滑杆;所述底座是“凹”形结构,底座上表面加工有与滑杆连接用的环槽,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孔;所述底座内侧底面设置有固定锥;所述脱粒筒下端设置在底座内。
所述脱粒筒的下表面和最下面的螺纹槽的距离是5-6厘米。
所述固定锥为三棱锥。
本发明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把玉米棒固定在固定锥上,然后通过把手转动脱粒筒,螺纹槽可以有效对玉米棒进行脱粒,而且玉米粒不会被碾碎,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脱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脱粒筒;2、把手;3、螺纹槽; 4、滑杆;5、底座;6、出料孔;7、固定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包括脱粒筒1和底座5,所述脱粒筒1是圆柱筒,脱粒筒1内侧加工有螺纹槽3外侧上端设置有把手2,便于用手进行转动脱粒筒1,用螺纹槽3对玉米棒进行脱粒,下端设置有滑杆4;所述底座5是“凹”形结构,底座5上表面加工有与滑杆4连接用的环槽,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孔6,脱粒后的玉米粒从出料孔6落下;所述底座5内侧底面设置有固定锥7,用于固定玉米棒;所述脱粒筒1下端设置在底座5内。
所述脱粒筒1的下表面和最下面的螺纹槽3的距离是5-6厘米,防止脱落的玉米粒在此处被旋转的螺纹槽3碾碎。
所述固定锥7为三棱锥,固定玉米棒稳固。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给予了详细描述和说明,但是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依据本发明的构想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等效改变和修改,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玉清,未经丁玉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13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底部进水的花盆
- 下一篇:一种小型产品固定打孔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