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中阴离子除去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54262.8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68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伍斌;张翔;宋丽华;胡波;江友进;郭志强;陈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30;C02F1/28;C02F1/58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肖爱华 |
地址: | 200608 上海市金山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中 阴离子 除去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废水中阴离子除去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十年来,NO3-,PO43-和Cr2O72-(六价铬)等阴离子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此这些有害阴离子的去除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吸附法具有设备简单、效果稳定、投资少等优点,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废水处理方式。
中国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年产量高达6×108t。秸秆焚烧正在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非点源污染源,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既可充分利用秸秆的价值又能减缓对环境的污染,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一些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可以用于制备废水中阴离子吸附剂(除去剂)。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胶质及其它低分子化合物组成,以此为原料制备的吸附剂可以有效地处理各种废水。
现有的用麦秸秆制备废水中阴离子吸附剂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将麦秸秆粉碎,与膨润土等混合,制成颗粒状水处理复合材料,这种方法成本低,但阴离子吸附能力低,吸附饱和后不能循环再利用,造成固体废弃物二次污染;(2)将麦秸秆粉碎,用酸或碱对秸秆进行处理,破坏秸秆表面的二氧化硅层及蜡状物,提高秸秆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秸秆的阴离子吸附能力,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酸或碱处理工艺带来环境污染,废水分离净化不易,阴离子吸附能力未达到商用化水平;(3)将麦秸秆粉碎,用酒石酸、柠檬酸等有机酸对秸秆进行改性,在秸秆表面嫁接氨基,通过氨基对阴离子的化学吸附,大幅度提高秸秆对水中阴离子的吸附能力,从而极大地降低含阴离子水的处理成本,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有机碱处理效率较低,过量的碱破坏秸秆的结构,生成大量有机残渣,同样增加了环境压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便,过程绿色、环保的废水中阴离子除去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麦秸秆进行特别改性,合成得到一种可除去废水中阴离子的麦秸秆改性吸附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废水中阴离子除去剂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清洗麦秸秆:将麦秸秆漂洗、烘干;
2)麦秸秆粉碎:将清洗后的麦秸秆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成粒径为20~100目的颗粒;
3)N,N-二甲基甲酰胺处理:按每克麦秸秆加0.45~0.55mL的比例将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粉碎后的麦秸秆中,1~3小时后,再按每克麦秸秆加0.45~0.55mL的比例加入环氧氯丙烷,按每克麦秸秆加0.15~0.25mL的比例加入乙二胺,按每克麦秸秆加0.35~0.45mL的比例加入三乙胺,在60~80℃下反应8~12小时,用去离子水洗净,55~65℃下干燥后,即得到一种废水中阴离子除去剂(即麦秸秆改性吸附剂)。
其中步骤3)优选方案为:将每10g粉碎后的麦秸秆置于5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1~3小时后,再加入5mL环氧氯丙烷、2mL乙二胺和4mL三乙胺在60~80℃下反应10小时,用去离子水洗净,60℃下干燥后,即得到一种废水中阴离子除去剂。
制得的麦秸秆改性吸附剂对磷酸根离子的去除效果测定方法如下:
取25mg/L(以磷计)的含磷酸根的溶液25mL于具塞锥形瓶中,加入0.1g麦秸秆改性吸附剂,在振荡强度为120r/min和室温(20±2)℃条件下,振荡30min,然后过滤并取滤液(即吸附平衡液)。依据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测量磷的浓度,计算出不同条件下麦秸秆改性吸附剂对磷酸根的表观吸附量。其中,含磷酸根溶液的配置为:准确称取0.2195gKH2PO4(A.R),用去离子水配制成200mg/L(以磷计)的贮备液,使用时按比例稀释成相应含磷量的标准溶液。不同条件下麦秸秆改性吸附剂对磷酸根的表观吸附量根据公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42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活性炭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染料合成反应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