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锰银精矿中锰银进行分离的还原浸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63050.6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1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韩庆;辛仕伟;易新;王炜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47/00 | 分类号: | C22B47/00;C22B3/08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矿 中锰银 进行 分离 还原 浸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解用硫酸锰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锰银精矿中锰银进行分离的还原浸出方法。
背景技术
锰银矿是中国贵金属行业潜在的重要资源。国内锰银矿原矿一般锰含量3%~5%,银含量为数十至数千克/吨,已探明银储量合计已近万吨。锰银矿是公认的难处理复杂共生矿之一,国内现有企业所用原料多为对银含量较高的矿种(Ag﹥400g/t),工艺主要以氰化法提银为主,但由于类质同象的原因,银的回收率较低,仅为10%~50%,目前我国碳酸锰矿资源已面临枯竭,电解锰工业将逐步进入碳酸锰矿和锰银矿两种资源共同利用的阶段。因此研发高效清洁浸锰工艺对我国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意义。
提取锰银矿物方法主要有火法和湿法,由于火法工艺能耗高、污染大、浪费严重现在已经较少使用。相关专利有CN100564551C。湿法处理锰银矿是目前的主流工艺。锰银矿浸出原理比较简单。即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锰的氧化性,通过加入合适的还原剂将其还原浸出。还原剂的选择是浸出锰的重点。
现有的还原剂主要分两大类,有机类还原剂和无机类还原剂。使用废弃有机物如秸秆、废糖蜜、甘蔗渣等作还原剂的优点是环保、成本低,缺点是原料不易运输,生产的硫酸锰溶液含有难以除净的有机物小颗粒。相关专利有CN100451139C。无机类还原剂有黄铁矿、二氧化硫、亚硫酸盐、过氧化氢等。使用黄铁矿作还原剂的优点是成本低,浸出率高,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还原剂。缺点是反应速度慢;由于引入黄铁矿,增加了出渣量及硫酸锰浸出液的杂质含量,进而增加了后期净化除杂的成本;并且黄铁矿在酸性环境下可与硫酸发生反应,造成酸消耗量和后续除杂工序试剂消耗量增大,如果控制不当,会有硫化氢气体逸出。相关专利有CN103422118A、CN101845562B、CN101456595A、CN103233119A等。使用二氧化硫作还原剂优点是还原性好、浸出率高,缺点是气体不易获得,运输较为困难,而且二氧化硫容易溢出会恶化生产条件污染环境。相关专利有CN1079258A、CN102634819A。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对锰银精矿中锰银进行分离的还原浸出方法。本方法利用焦亚硫酸钠(Na2S2O5)作为还原剂,其还原性强、原料易得;该方法反应过程可控,反应所需温度低;不引入新的杂质,后期净化除杂的成本大为降低。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方法:
一种对锰银精矿中锰银进行分离的还原浸出方法,步骤如下:
1、配制焦亚硫酸钠水溶液;
2、向强磁选所得粒径为200±50目的锰银精矿矿粉中加入水和浓硫酸,搅拌均匀形成矿浆后,再将配制好的焦亚硫酸钠溶液加入到锰银精矿矿浆中,搅拌发生还原反应,保持矿浆pH值在2至4,矿浆温度为15℃到50℃,浸出时间为2至5小时;
其中,浓硫酸添加量为每吨矿粉加入60kg至150kg,浓硫酸和水的总体积与矿粉的液固质量比为2:1至5:1,焦亚硫酸钠加入量为每吨矿粉加入100kg至300kg,配制焦亚硫酸钠溶液的水与加入矿粉中的水的体积比为1:4至1:1;
3、还原反应完成后,过滤、固液分离,分别得到含锰溶液和含银矿泥。
通过上述方法对锰银精矿的锰银进行分离,锰浸出率在95%左右,银损失不超过2%。后续浸锰液经深度净化除杂制备纯净硫酸锰溶液,富银渣使用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提银。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焦亚硫酸钠用作还原剂具有诸多优点。在化学性质上焦亚硫酸钠还原性强于亚硫酸盐及二氧化硫,原料易得;反应过程可控,反应所需温度低;反应过程中不会溢出二氧化硫气体;不引入新的杂质,后期净化除杂的成本大为降低。
2、本发明方法可对锰银精矿的锰银进行有效分离,锰浸出率在95%左右,银损失不超过2%。
3、本发明反应产出废渣量小,反应时间短,浸锰液净化除杂成本低,对仪器设备要求低。为我国综合利用锰银矿资源提供了一种环保、高效、成本低有望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各种试剂为市购工业品。
实施例1
国内某锰银精矿,含锰10.3%、银243g/t,矿物颗粒粒级200±5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30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