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流压缩机的静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4939.6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难波浩一;田杭隆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易艾斯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56 | 分类号: | F04D29/5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流 压缩机 构造 | ||
一种轴流压缩机的静叶构造,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形成在静叶角度可变型的轴流压缩机的静叶的径向的端面所面对的部分上的间隙的大小,抑制空气的泄漏,得到稳定的压缩空气。在壳体(13)的内侧面上形成收容静叶座(11b)的外壳(13a),使该外壳的周边部形成为凹状球面(14)。在静叶(11)的外侧面上形成与所述凹状球面同心的凸状球面(15),使凹状球面和凸状球面卡合。通过球面状的凹部(11c)和凸部(12a)使静叶的内侧面和转子轴(12)的外周面配合。使静叶以静叶轴(11a)为中心转动时,这些球面(14、15)和配合并能够平顺地转动。无论静叶的转动角度如何,球面及球面的各自的间隙保持一定,空气的泄漏少,能够可靠地得到所期望的压力的压缩空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流压缩机的静叶的构造,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以与动叶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为轴使静叶转动来改变角度,从而调整空气的流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静叶的端部和壳体的内壁面的间隙,尽可能地消除空气的泄漏的轴流压缩机的静叶构造。
背景技术
压缩从吸入口吸入了的空气而生成高压空气并从排出口排出的装置具有压缩机,这种压缩机中的轴流压缩机在使被吸入的空气流动的同时逐渐压缩而生成高压的空气。在筒状的壳体的内壁上,以指向内侧的状态,在轴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并列设置静叶。转子轴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中心部,在该转子轴上,在所述静叶之间的位置配置动叶。即,由动叶和静叶构成的级沿轴向并列设置多级,利用通过转子轴的旋转而回旋的动叶加压空气,利用不旋转的静叶使该气流的方向改变并导向后续的级的同时对空气加压。另外,存在以径向的轴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所述静叶上的静叶角度可变型的压缩机和不能转动的静叶角度固定型的压缩机。
图3是用于说明轴流压缩机1的概要构造的沿轴向剖切的剖视图。在筒状的壳体2上以适当间隔并列设置有适当形状的静叶3。以驱动轴4为中心能够转动地配置转子轴5,被安装在该转子轴5上并通过该转子轴5的旋转而回旋的动叶6被配置在所述静叶3之间的位置。此外,如图3所示,成为如下构造,所述静叶3的间隔逐渐变窄,配置在静叶3之间位置的动叶6的轴向长度逐渐变小。
图4及图5表示这种以往的静叶3和壳体2的关系,图4表示不使静叶3转动的状态,图5表示使静叶3转动约75°的状态。多片静叶3沿以转子轴5为中心的圆的周向并列设置,外周侧通过沿着转子轴5的径向的静叶轴3a相对于壳体2能够转动地被支承。此外,将直径比形成在静叶3的外侧端部上的静叶轴3a大的静叶座3b收容在壳体2的内周面上由凹部形成的外壳2a中。
如图3所示,在所述壳体2的端部设置有空气吸入口7,从该空气吸入口7吸入的空气通过动叶6的旋转而被压缩,并且通过静叶3将气流引导到后级的动叶6,反复进行该过程使空气逐渐被升压,被充分压缩的高压空气从排出口8排出。
作为上述轴流压缩机的静叶形状,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静叶的角度位置的误差或偏差最少的用于轴流压缩机的静叶装置形状。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轴流压缩机的可变静叶机构,构成叶列的各静叶以沿径向延伸的轴心为中心能够摆动地被支承,各静叶的叶端部具有挠性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由末端部厚而前端部薄的耐热橡胶部件形成,一端被固定在叶端部,另一端与支承静叶的壁面接触的同时滑动。另外,对于同轴地被枢支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动叶鼓的外侧面,前端隔开间隔相对地配置,这样的轴流式空气压缩机的静叶形状是如下形状,向轴流式空气压缩机的后向延伸且从静叶的基端朝向前端穿过静叶的各截面重合的部分的堆叠轴的位置被设定在该静叶的前端附近(专参照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120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459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602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易艾斯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三井易艾斯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49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