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同轴送丝的激光三维制造方法与同轴送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73071.6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9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段宣明;刘基权;曹洪忠;范树迁;曹良成;徐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2F3/115 | 分类号: | B22F3/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张琴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同轴 激光 三维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维成型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同轴送丝的激光三维制造方法与同轴送丝装置。
背景技术
三维打印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将三维CAD模型分成若干层,通过打印设备在一个平面上按照CAD层图形,将塑料、金属甚至生物组织活性细胞等材料烧结或者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层一层的叠加起来。通过每一层不同的图形的累积,最后形成一个三维物体。
金属零件三维打印技术作为整个三维打印体系中最为前沿和最有潜力的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科技发展及推广应用的需求,利用三维打印技术直接制造金属功能零件成为了三维打印主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可用于直接制造金属功能零件的三维打印成型工艺主要有:选区激光熔化(SLM)、电子束选区熔化(EBM)、激光近净成形(LENS)等。
但是,现有金属三维打印成型工艺材料均为金属粉末材料,三维打印金属粉末除需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外,还必须满足粉末粒径细小、粒度分布较窄、球形度高、流动性好和松装密度高等要求。金属粉末制备工艺的发展、制备粉末的性能及粉末制备的成本,严重影响了金属零件三维打印的发展。另外,由粉末性质决定的送粉量和均匀性控制困难、粉末利用率低、发散在光束外的处于半熔状态的粉末易粘附于成型零件表面,影响表面质量等不足,也制约着金属零件三维打印的发展。
相比之下,金属熔融挤压成型可避开送粉带来的一些问题,金属熔融挤压成型工艺容易实现精确控制,送料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能量利用率高;无散发性;对环境无污染;价格低廉等优点,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是发展金属材料三维打印制造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金属熔融挤压成型工艺尚存在许多问题未得到较好解决。如何将激光和被熔材料同步传输至加工成型位置,并使金属材料连续、准确、均匀地投入到加工面上按预定轨迹作扫描运动的聚焦光斑内,实现光料精确耦合,仍然是金属熔融挤压成型技术发展急需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光、料精确耦合的同轴送丝的激光三维制造方法与同轴送丝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送丝装置,包括真空箱体、密封设置在真空箱体内的环形光束发生装置及丝材输送打印装置,所述环形光束发生装置包括相互配合并产生中空环形光束的圆锥镜与内圆锥镜,以及倾斜设置并将中空环形光束转换成环锥形光束的环形凹面镜,所述圆锥镜与内圆锥镜同轴设置,所述环锥形光束轴线与环形光束轴线相垂直;所述丝材输送打印装置包括用于输送丝材的送丝管、设置在送丝管上的矫直机构、打印喷头及设置在打印喷头上方的加热装置;所述送丝管与所述环锥形光束同轴。
进一步,所述打印喷头与环锥形光束同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同轴送丝装置进行激光三维制造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由圆锥镜、内圆锥镜依次切割变向,形成中空无光的环形光束;
(2)环形光束再经由倾斜设置的环形凹面镜换向,形成半径渐减的环锥形光束;
(3)丝材由置于环锥形光束中心处的送丝管输送至工作底板上,输送过程中,丝材依次经过矫直机构矫直与加热装置加热,最终由打印喷头挤出;
(4)挤出的丝材在环锥形光束的照射及加工表面的熔池热传导共同作用下被加热、熔化而进入熔池内,打印喷头按预先设定好的路径行走,分层喷出丝材并层层叠加,直至完成整个工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现有送丝工艺方法中因丝材弯曲产生的送丝精度差的问题,消除了加工过程中因光束离焦波动对加工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装置结构简单,光丝耦合连续稳定,加工质量高;环形光束轴线发生垂直变化,真正实现了送丝管与所述环锥形光束的同轴设置;加热装置预热金属材料,激光功率要求不高,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廉,显著节约了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30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电磁阀的PLC或控制系统的输入电路
- 下一篇:可视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