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理层的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77504.5 | 申请日: | 2014-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8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谢鑫;江平;吕学礼;陈国础 | 申请(专利权)人: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22 | 分类号: | H04W28/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骆苏华;吴敏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理层 传输 速率 控制 方法 装置 | ||
一种物理层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于对发送PPDU的速率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终端在第一周期内发送MPDU的重传频率,所述第一终端为无线网络环境中的站或者接入点;在所述重传频率小于频率阈值时,在第二周期上调所述第一终端的物理层发送PPDU的速率,否则在所述第二周期下调所述第一终端的物理层发送PPDU的速率;所述第二周期为第一周期在时间轴上相邻的下一个周期。该方法可以根据信道的实际传输情况自适应地对物理层发送PPDU的速率进行上调或下调的操作,解决了物理层速率在嘈杂信道环境中持续降速的问题,有效保证吞吐率,达到实时优化吞吐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理层的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IEEE802.11为由IEEE802.11委员会针对短程通信开发的一组无线局域网空中接口标准,在IEEE802.11的组网环境中,现有的常用的决定当前物理层速率的策略一般是基于发包重传率,发包误包率,收包误包率等统计量来决定当前物理层速率。
基于发包误包率的策略的性能与基于发包重传率的策略的性能相似,以基于发包重传率为例,基于发包重传率的策略是指站点(STA,Station)或接入点(AP,Access Point)通过重复发送不同速率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PHY Protocol Data Unit)数据包来判断信道的嘈杂程度或者信道当前物理传输性能,最终确定当前的物理层发包速率是否需要升降速。
该种策略的缺点是,一方面对信道的嘈杂程度反应迟缓;另一方面,在信道物理传输性能良好的情况下,如果信道很嘈杂(例如在网路环境中存在多个STA和AP),会由于多个STA、AP的发包碰撞,从而形成嘈杂环境,会导致发包重传率变大,导致STA或AP发送PPDU的物理层速率下降。进而在物理层速率下降时,STA或AP发包所占用的时间资源就更多,就更容易被嘈杂信道中的其他STA或AP发出的数据包碰撞,使得STA或AP发送PPDU的物理层速率就会持续下降,最终降到最低速率,而重传率也变得更大,最终导致STA或AP吞吐率可能为0,进而通信中断。
基于收包误包率的策略是利用收包误包率来间接判断信道的嘈杂状况或信道物理传输性能,该策略确定的收包误包率并不能直接反映STA或AP发包物理传输性能和信道嘈杂状况、忙闲状况,也不能区分处于不同位置的其他STA或AP所发送的PPDU对于当前其他STA或AP的接收性能所造成的影响,并不能有效保证STA或AP的吞吐率。
现有技术中基于发包重传率,发包误包率,收包误包率等统计量确定当前物理层速率的控制策略中,存在嘈杂信道环境中物理层速率会持续下降,不能有效保证STA或AP的吞吐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在嘈杂信道环境中物理层速率会持续下降,不能有效保证STA或AP的吞吐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物理层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用于对物理层发送PPDU的速率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终端在第一周期内发送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的重传频率,所述第一终端为无线网络环境中的站或者接入点;
在所述重传频率小于频率阈值时,在第二周期上调所述第一终端的物理层发送PPDU的速率,否则在所述第二周期下调所述第一终端的物理层发送PPDU的速率;
所述第二周期为第一周期在时间轴上相邻的下一个周期。
可选的,所述重传频率的获取过程包括:
获取第一个数,所述第一个数为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周期内发送MPDU的个数;
获取第二个数,所述第二个数为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周期内重传所述MPDU的个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75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