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仪表自伴热温度调整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77621.1 | 申请日: | 2014-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2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寒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寒军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仪表 温度 调整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温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仪表自伴热温度调整模块。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与热电等行业,需要在管道或设备上安装仪表进行参数测量与监测。而物料会冷凝、凝固等特点,会引起测量仪表引压管部分堵塞,导致仪器仪表无法在低温下进行准确测量。这种情况下,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与物料性质,需要设计仪表伴热,并设置专门的仪表保温箱。
通常情况下仪表保温箱必须在箱体里安装伴热系统,热媒介质如热水、蒸汽和电伴热。热水与蒸汽伴热如图1所示,需要将伴热管从热源处引至各仪表点,并设置分配站与回水站,整套管路系统复杂,装置的仪表伴热系统投资巨大,而且这些管路系统经常会堵塞,泄漏,偏流等异常现象,维护成本高昂,能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另一方面由于热水、蒸汽伴热系统的天然缺陷,尤其是北方的冬季,经常会导致仪表因冻堵而失灵,造成装置不稳定运行,甚至严重影响安全生产。
电伴热如图2所示,通过电气发热元件电伴热带对管道与仪表进行伴热,是仪表伴热的一种较为先进与可靠的方法,但其敷设成本较高,并需要达到规定的防爆要求,并对发热元器件、控制系统的要求很高,而且需用额外的电力,维护与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人想到提供一种仪表保温装置,可以利用仪表所测量的管道或设备的自身热量,或是仪表附近其他设备稳定的热源,通过热管的导热原理,给仪表提供伴热所需的热源,取消蒸汽、热水及电伴热系统。
但是当热管用于仪表引压线与仪表本身保温箱的伴热元件,并从与仪表相连的设备取热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有些热管是圆形的,与热源贴合不紧密,接触面积不够,造成传输的热量过小,达不到保温的要求,如果将热管传热端做成异形,则加工制造难度与成本增加,通用性与可更换性也大打折扣;
2、随着冬季与夏季等季节的交替,外界温度变化很大,所需的热量也不同,如果不进行调整,可能会造成保温箱温度过高,影响仪表的使用寿命;
3、如果单纯的更换热管的数量,需要将伴热管道的保温箱拆除,将部分或全部的热管拆除,到冬季再装上,大大增加了维护保养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套与热管和热源(工作中的管道或设备)相接触的可组合装置或部件,通过调整或组合,来改变热管取热端与热源的导热面积,从而改变了热量输入热管的速率,且设备简单,方便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仪表自伴热温度调整模块,包括与热源接触的第一模块和与第一模块相接的第二模块,所述热源为所述仪表测量的或接近的管道或设备;所述第一模块包括与热源紧密贴合的第一表面和与引压管接触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置至少一个半圆形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直径与引压管直径一致,所述第一凹槽边缘设置半圆形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与热管的直径一致,两个第二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一模块为一组;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相接并沿引压管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模块与引压管接触的表面设置至少一个半圆形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直径与引压管直径一致,所述第三凹槽边缘设置圆形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的直径与热管的直径一致,两个凹槽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模块为一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模块包括至少一组。由于热管与热源的接触为点接触,热量传递效率低,所以设置温度调整模块,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和热管的接触面积可进行自由调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模块的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表面设置沟槽,第二模块的与凹槽面相对的表面设置沟槽。便于用铁丝等将一组模块固定在引压管外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相接触的两个面分别设置楔块与楔形槽,相邻两组第二模块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楔块与楔形槽,可以进行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连接或第二模块的多组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当温度过高时,可去掉每组的另一半模块,用半边来传热;可以在模块与热管中间加装一块隔热布;还可以要模块与设备加装一块隔热布;如需停用,还可以稍微移动模块,使模块与供热设备脱开,不进行热量的传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温度调整模块为铜、铝或其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寒军,未经张寒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76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