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及评价其综合污染指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8052.2 | 申请日: | 2014-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1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军;潘传荣;陈嘉东;钟国才;刘耀伟;吴秋婷;关则恳;邓常继;曾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223 | 分类号: | G01N23/223;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0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检测 稻谷 重金属 元素 含量 评价 综合 污染 指数 方法 | ||
1.一种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具体步骤:
(1)样品预处理
将稻谷除杂脱壳粉碎混匀,得到糙米粉样品;
(2)快速测定稻谷中镉元素含量和铅元素含量
将步骤(1)中的糙米粉样品500℃~600℃条件下碳化20min,冷却后取出炭灰,计算重量比,在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中输入重量比数值,同时将炭灰装入样品杯中,压制成样品,用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照射6min,仪器得出强度比并计算得到糙米粉中的镉元素含量和铅元素含量;
(3)快速测定稻谷中砷元素含量和汞元素含量
①样品前处理之称量、浸泡
将0.5g步骤(1)制备得到的糙米粉样品置于容器中,并加入10mL浓硝酸及4滴高氯酸,加盖凹形玻璃片,湿法消化,反应3h;
②样品前处理之消化
将容器移至防腐电热板加热消化,100℃保持30min,让其缓慢冒烟;然后升温至170℃~220℃保持2h;当消化液体积剩下0.3mL时,会冒出白烟,继续加热持续3~5min,然后加1mL去离子水赶尽酸,继续蒸发至近干,后移出冷却;用去离子水转移定容至10mL比色管中,得到试样溶液;
③测定砷元素和汞元素含量
用质量分数为3%的硝酸溶液为稀释液和载流液,稀释砷标准储备液和汞标准储备液,配制5个浓度的砷汞混合标准浓度系列;以质量分数为0.2%的氢氧化钠和质量分数为1%的硼氢化钾混合液为还原剂,通过砷汞双道光源的原子荧光光度计同时测定砷和汞标准浓度系列的吸光值,根据砷和汞标准浓度系列的浓度及其对应的吸光值绘制校准曲线;同样方法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值,根据校准曲线,计算得到样品中砷和汞元素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炭灰的重量为0.07~0.08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的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的型号为PORT-X200,所述的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含自带的内置测定镉元素校正曲线和铅元素校正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③中所述的砷标准储备液的浓度为1000μg/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③中所述的汞标准储备液的浓度为1000μg/m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③中所述的5个浓度的砷汞混合标准浓度系列中砷元素的终浓度分别为2ng/mL、4ng/mL、6ng/mL、8ng/mL、10ng/m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③中所述的5个浓度的砷汞混合标准浓度系列中汞元素的终浓度分别为0.2ng/mL、0.4ng/mL、0.6ng/mL、0.8ng/mL、1ng/m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③中通过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砷汞混合标准浓度系列和试样溶液的吸光值时,原子荧光光度计的进样量为4~4.5mL。
9.一种快速评价稻谷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快速检测稻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测定样品中镉元素、铅元素、砷元素和汞元素的含量,分别记为CCd、CPb、CAs和CHg;
(2)有害重金属元素污染因子PCd、PPb、PAs和PHg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SCd、SPb、SAs和SHg值为目前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
(3)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因子I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805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