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鲜茧生丝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9015.3 | 申请日: | 2014-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8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良均;谢启凡;杨明英;张海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Q30/20 | 分类号: | G01Q30/20;G01Q30/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扫描 电子显微镜 检验 生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验生丝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鲜茧生丝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丝绸工业采用干茧缫丝工艺进行生丝的加工,主要包括烘茧、煮茧、缫丝、整理等工艺流程,获得的生丝称为干茧生丝。干茧缫丝工艺复杂,所需生产设备多,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较高。针对干茧缫丝的缺点,近年来,出现了鲜茧缫丝加工生丝的新技术。鲜茧缫丝是指蚕茧经过真空热水渗透处理后,直接进行缫丝,获得的生丝称为鲜茧生丝。因此,与干茧生丝相比,鲜茧生丝在原料处理和缫丝加工等方面具有缩减工艺、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力等优点。但是鲜茧缫丝与干茧缫丝的工艺不同,使得两者的性状产生差异。目前,两种生丝在市场上流通时不加区分,造成丝织企业选择原料的担忧;也可能影响丝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地鉴别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的方法。
目前,一些研究也涉及到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生丝,但均没有提出鲜茧生丝有明显的特征,因而无法用于鉴别鲜茧生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鲜茧生丝的方法。通过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检验鲜茧生丝表面特征,从未知生丝中鉴别鲜茧生丝,具有成像清晰,容易准确判断的特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
1)从未知样品生丝截取一段生丝,使用银粉导电胶固定在样品台上,把整个样品台置于镀膜机器内喷镀金属膜;
2)把镀膜后的样品台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室内,在900~1100倍放大条件下观察生丝,对观察的生丝进行拍摄图像;
3)生丝样品拍摄图像中,通过观察丝胶包覆是否有间隔式缺失状、丝胶颗粒不规则突起的数量判断该样品生丝是否为鲜茧生丝。
所述步骤3)生丝样品拍摄图像中,如果其中存在丝胶包覆有间隔式缺失状,在100μm×100μm范围内有超过6处以上丝胶颗粒不规则突起,则生丝样品为鲜茧生丝。
所述的步骤3)中通过将得到的多个未知样品生丝图像进行比较,纤维表面粗糙的、丝条并合松散且排列不规则的样品生丝为鲜茧生丝。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生丝进行观察拍照,通过对图片中生丝纤维表面光滑程度、丝胶颗粒不规则突起的多少、丝条并合排列是否密实规则,丝胶包覆有无间隔式缺失状等,鉴别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该方法具有成像清晰,容易准确判断等优点,有利于丝织企业选择所需生丝原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样品1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样品2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样品3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样品4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样品5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样品6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样品7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样品8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方法包括:
1)从未知样品生丝截取一段生丝,使用银粉导电胶固定在样品台上,把整个样品台置于镀膜机器内喷镀金属膜。
2)把镀膜后的样品台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室内,在900~1100倍放大条件下观察生丝,对观察的生丝进行拍摄图像,可保存照片。
可重复上述步骤用电镜对其它生丝样品进行拍照和保存。
3)生丝样品拍摄图像中,通过观察丝胶包覆是否有间隔式缺失状、丝胶颗粒不规则突起的数量判断该样品生丝是否为鲜茧生丝。
如果其中存在丝胶包覆有间隔式缺失状,在100μm×100μm范围内有超过6处以上丝胶颗粒不规则突起,则生丝样品为鲜茧生丝。
步骤3)中通过将得到的多个未知样品生丝图像进行比较,纤维表面粗糙的、丝条并合松散且排列不规则的样品生丝为鲜茧生丝。
本发明对样品生丝的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根据生丝纤维表面光滑程度、丝胶颗粒不规则突起的多少、丝条并合密实及排列规则程度、丝胶包覆有无间隔式缺失状等,可从未知样品生丝中检验出鲜茧生丝,并鉴别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90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简易式电路板感光元件测试架
- 下一篇:实现传感器自动化布置的车载伸缩悬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