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80529.0 | 申请日: | 2014-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1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蒋林林;徐伟良;刘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2 | 分类号: | H01M10/12;H01M10/42;H01M10/4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智能 蓄电池 | ||
1.一种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包括若干个单体蓄电池,所述单体蓄电池串联在一起,每个单体蓄电池包括电池本体(1)和电池盖(2),电池本体(1)上设有正接线端子(3)和负接线端子(4),电池盖(2)固定在电池本体(1)的上端,其特征是:电池盖(2)上设有一安装凹腔(5),安装凹腔(5)的腔口上固设有腔盖(6);安装凹腔(5)内设有电池管理模块,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包括固设于安装凹腔(5)的底部的电池管理模块电路板(7),电池管理模块电路板(7)上设有微控制器(7.1)、均衡驱动电路(7.2)、无线收发电路(7.3)和电源电路(7.4);所述电池管理模块还设有电流传感组件(8);电流传感组件(8)包括感应磁环(8.1)和设在感应磁环(8.1)的缺口内的电流传感器(8.2);感应磁环(8.1)套置在正接线端子(3)或负接线端子(4)上,电流传感器(8.2)通过放大电路(9)和微控制器(7.1)相连;无线收发电路(7.3)和微控制器(7.1)相连;均衡驱动电路(7.2)的输入端和微控制器(7.1)相连、输出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6的一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接线端子(3)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负接线端子(4)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正负接线端子部位各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这两个温度传感器的一端均和电源电路(7.4)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均和微控制器(7.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安装凹腔(5)内还设有一个用于监测电池本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这个温度传感器的一端和电源电路(7.4)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和微控制器(7.1)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安装凹腔(5)内还设有一个用于监测电池管理模块工作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这个温度传感器的一端和电源电路(7.4)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和微控制器(7.1)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所述腔盖(6)上还设有指示器安装孔(6.2),指示器安装孔内设有蓄电池性能指示器;蓄电池性能指示器的一端和电源电路(7.4)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和微控制器(7.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腔盖(6)上设有散热孔(6.1),所述散热孔(6.1)由两组散热小孔组成;安装凹腔(5)内还设有散热风机(10),相应地电源管理模块电路板(7)上还设有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基极和微控制器(7.1)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散热风机(10)的一端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负接线端子(4)相连,散热风机(10)的另一端和正接线端子(3)相连;所述散热凤机(10)固定在其中一组散热小孔的下方,所述散热风机(10)系固定在腔盖(6)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正接线端子(3)包括正接线端子接头(3.1)、正接线端子底座(3.2)、正接线端子铜嵌件(3.3)、正接线端子中间引线(3.4);正接线端子底座(3.2)的下端为水平板形,正接线端子底座(3.2)的下端的一侧向上延伸出一铜嵌件固定圆柱(3.2.1),该铜嵌件固定圆柱(3.2.1)的上端设有一竖直的铜嵌件插置圆孔;正接线端子铜嵌件(3.3)的上、下端均为圆柱形,其中正接线端子铜嵌件(3.3)的下端插置在正接线端子底座(3.2)上的铜嵌件固定圆柱(3.2.1)上所设的铜嵌件插置圆孔内,正接线端子铜嵌件(3.3)上设有一竖直的正接线端子接头固定螺孔(3.3.1);正接线端子接头(3.1)的下端螺接在正接线端子接头固定螺孔(3.3.1)上,正接线端子接头(3.1)的上端为直径大于正接线端子(3.1)的下端之螺纹直径的圆柱,正接线端子接头(3.1)的上端之圆柱的中部设有六角形柱体(3.1.1);正接线端子接头(3.1)的上端之圆柱上还设有一竖直的连接片固定螺孔(3.1.2);正接线端子中间引线(3.4)包括正接线端子引线圆环(3.4.1)和正接线端子引线铜片条(3.4.2);正接线端子引线圆环(3.4.1)套置在正接线端子接头(3.1)的下端上,正接线端子引线铜片条(3.4.2)的下端与正接线端子引线圆环(3.4.1)的外圆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智能铅酸蓄电池组,其特征是:负接线端子(4)包括负接线端子接头(4.1)、负接线端子底座(4.2)、负接线端子铜嵌件(4.3)、负接线端子中间引线(4.4);负接线端子底座(4.2)的下端为水平板形,负接线端子底座(4.2)的下端的一侧向上延伸出一铜嵌件固定圆柱(4.2.1),该铜嵌件固定圆柱(4.2.1)的上端设有一竖直的铜嵌件插置圆孔;负接线端子铜嵌件(4.3)的上、下端均为圆柱形,其中负接线端子铜嵌件(4.3)的下端插置在负接线端子底座(4.2)上的铜嵌件固定圆柱(4.2.1)上所设的铜嵌件插置圆孔内,负接线端子铜嵌件(4.3)上设有一竖直的负接线端子接头固定螺孔(4.3.1);负接线端子接头(4.1)的下端螺接在负接线端子接头固定螺孔(4.3.1)上,负接线端子接头(4.1)的上端为直径大于负接线端子(4.1)的下端之螺纹直径的圆柱,负接线端子接头(4.1)的上端之圆柱的中部设有六角形柱体(4.1.1);负接线端子接头(4.1)的上端之圆柱上还设有一竖直的连接片固定螺孔(4.1.2);负接线端子中间引线(4.4)包括负接线端子引线圆环(4.4.1)和负接线端子引线铜片条(4.4.2);负接线端子引线圆环(4.4.1)套置在负接线端子接头(4.1)的下端上,负接线端子引线铜片条(4.4.2)的下端与负接线端子引线圆环(4.4.1)的外圆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未经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8052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