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潜管式供水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83775.1 | 申请日: | 2014-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1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奕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奕尧 |
主分类号: | E03B5/00 | 分类号: | E03B5/00;E03B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11395 | 代理人: | 李向东 |
地址: | 361013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潜管式 供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供水设备采用的供水泵相对笨重,体积大,所需的固定基座体积也大,与之配套的管路系统,也需要配备较大、较多的管件,导致泵房占用空间也大。常用的供水泵电机一般不能与水直接接触,调试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避水问题。噪音也大。这些缺点都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节约型、维修方便、放置在地面上贴墙安装的潜管式供水设备。
一种潜管式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潜管式水泵,至少两个外装管10,将两个潜管式水泵连接在一起的安装在支架12上的第一排水管14;所述潜管式水泵装在外装管10内,一个潜管式水泵对应一个外装管10,所述第一排水管14的一端连接盲板13,所述第一排水管14的另一端连接处于常开状态的第二蝶阀4;所述外装管10的下部设有与水池连接的进水管6。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排水管14的底部通过第一蝶阀2连接第一泄压阀5。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排水管14的上端设有感应检测接头1和压力表接头3。
作为优选,所述每一个潜管式水泵依次通过止回阀,第二泄压阀18,第三蝶阀19与第一排水管14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6上安装有闸阀7。
作为优选,所述外装管10为罐体或管体。
作为优选,所述外装管10的底部设有排污口9。
作为优选,所述外装管10的上端设有排气装置15。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泄压阀18上连接有第二排水管16。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12有3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占地面积小,室内安装占地约为传统供水设备的百分之三十,节约了建筑成本。
2、配套、对应的管件等相对简单,价格因此下降,工程复杂程度也下降,节约了施工成本。
3、维修方便,仅需直接拆卸损坏部件更换即可。
4、低噪音,电机部分防水。
5、外装管作为过流部件,水泵直接复合于其内,节约了管路长度,保护了水泵,另有对水泵噪音的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潜管式供水设备主视图;
图2所示为潜管式供水设备侧视图。
图中:1.感应检测接头;2.第一蝶阀;3.压力表接头;4.第二蝶阀;5.第一泄压阀;6.进水管;7.闸阀;8.第一潜管式水泵;9.排污口;10.外装管;11.第二潜管式水泵;12.支架;13盲板;14.第一排水管;15.排气装置;16.第二排水管;17潜管式水泵入水管;18.第二泄压阀;19.第三蝶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潜管式供水设备包括第一潜管式水泵8,2个外装管10,第二潜管式水泵11,第一排水管14;第一潜管式水泵8和第二潜管式水泵11的下部均设有潜管式水泵入水管17;第一潜管式水泵8和第二潜管式水泵11均依次通过止回阀、第二泄压阀18、第三蝶阀19与第一排水管14连接,第二泄压阀18上连接有第二排水管16;第一排水管14安装在支架12上,支架12设有3个;第一排水管14的一端连接盲板13,另一端连接第二蝶阀4,第二蝶阀4处于常开状态,当潜管式水泵需要维修的时候,第二蝶阀4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排水管14的上端设有感应检测接头1和压力表3;第一排水管14的底部通过第一蝶阀2连接第一泄压阀5;第一潜管式水泵8和第二潜管式水泵11均安装在外装管10内,一个潜管式水泵对应一个外装管10;外装管10的下部设有与水池连接的进水管6,进水管6上安装有闸阀7;外装管10的底部设有排污口9,用于维修时水的排空,以及固定潜管式水泵;外装管10的上端设有排气装置15,用于排空外装管10内的空气;外装管10可以是罐体,也可以是管体,外装管10作为过流部件,潜管式水泵直接复合于其内,节约管路长度,保护了水泵,也降低了噪音。
这里公开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其仅是为了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说明,而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预见的改良和扩展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奕尧,未经陈奕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837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