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贯穿混凝土楼面防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0324.0 | 申请日: | 2014-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0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来;陈皓;唐飞;刘凯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锦宸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02 | 分类号: | F16L5/0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2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贯穿 混凝土 楼面 防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房屋楼层间防水结构,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贯穿混凝土楼面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中浇筑混凝土楼面时,要按设计位置预留供上下水管道穿过的工艺洞,之后待上下水管道安装到位后再用细石混凝土填实补平空缺的工艺洞。建筑工程中预留的工艺洞多数为圆柱形通孔,也偶见上大下小的圆锥形通孔,这些形状的工艺洞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填实后能够做到有效封堵工艺洞与管道之间的空缺。但是,现有技术的工艺洞因缺少径向限位结构和轴向防水结构,所以现实中住宅楼的楼面上预留工艺洞填实后多数存在渗水问题,其原因是后期填实补平的细石混凝土固化时无障碍收缩,造成细石混凝土与混凝土楼面和管道结合处存在微量缝隙,一旦楼面积水,水顺微量缝隙渗到楼下,过量渗水必然引起起邻里纠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渗水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容易、止漏效果好的管道贯穿混凝土楼面防水结构。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管道贯穿混凝土楼面防水结构,它包括楼面上预留的工艺洞,以及在工艺洞中安装管道后填实的细石混凝土。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工艺洞由至少两节尺寸不等且同轴的圆锥孔部分套接而成,竖置的圆锥孔均为上大下小结构,下一节的圆锥孔大端伸入上一节圆锥孔中,两圆锥孔套合处位于中部,两者通过内高外低的斜面台阶连接成一体。
上述结构中,工艺洞的圆锥角α=300~600。工艺洞上一节圆锥孔的小端半径比下一节圆锥孔的大端半径大,两者半径差B=10mm~30mm,下一节圆锥孔大端伸入上一节圆锥孔小端中,重合量h=15mm~25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工艺洞由不同尺寸的圆锥孔一顺同轴连接组成,结构简单,脱模容易,不增加施工难度;
2、细石混凝土填实在工艺洞与管道之间,凝固后形成的斜面台阶起到阻止细石混凝土径向和轴向收缩作用,显著减小楼面确、管道与细石混凝土之间的缝隙,有利于防渗漏;
3、上下节套合的圆锥孔之间通过斜面台阶连接,待填实的细石混凝土凝固后形成迷宫式止水结构,防渗漏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图,该图展示由上下两节圆锥孔组成楼面防水结构的实施例。
图2是图1中楼面上预留工艺洞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斜面台阶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该图展示由4节相套合圆锥孔组成楼面防水结构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所示的管道贯穿混土楼面防水结构,它包括楼面1上预留的工艺洞1.1,以及在工艺洞1.1中安装管3后填实的细石混凝土2。本实施例用于住宅楼房上水管道贯穿混凝土楼面的防水结构,配套的管道3外径32mm。在浇筑楼面1时按图2所示预留工艺洞1.1,因楼面1厚度为120mm,属于常规厚度。该工艺洞1.1用两节尺寸不等且同轴的圆锥孔部分套接而成,竖置的两节圆锥孔均为上大下小结构。处在下一节的圆锥孔长60mm,圆锥角400,小端半径25mm,大端半径约46.8mm。处在上一节的圆锥孔长75mm,圆锥角450,如图3所示上一节圆锥孔的小端半径比下一节的圆锥孔大端半径大,两者半径差B=10mm。下一节的圆锥孔大端伸入到上一节圆锥孔中,重合量h=15mm,两圆锥孔套合处位于中部,两者通过内高外低的斜面台阶连接成一体。本发明中的工艺洞1.1是基础构件,它由不同尺寸的圆锥孔一顺同轴连接组成,楼面1浇筑后脱模容易,不增加施工难度。待工艺洞1.1中安装的管道3固定后,即可在工艺洞1.1与管道之间填实细石混凝土2,细石混凝土2凝固后形成内置斜面台阶,起到阻止细石泥凝土2径向和轴向收缩作用,显著减小楼面1与细石混凝土2之间的缝隙,有利于防渗漏。另一方面是上下套合的圆锥孔之间通过斜面台阶连接,待填实的细石混凝土凝固后形成迷宫式止水结构,确保不渗漏。
实施例2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工艺孔1.1由4节尺寸不等且同轴的圆锥孔部分套接而成,该实施例用于楼面1较厚的场合。本实施例因在工艺洞1.1与混凝土之间结合处设有3只斜面台阶,也就是说设有3道迷宫式止水结构,其防水渗漏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其它积极效果同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锦宸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锦宸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03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缠绕管连接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地下工程水浮力自动控制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