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锁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1337.X | 申请日: | 2014-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6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俊岗;朱峰;朱俊岭;余建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51/00 | 分类号: | E05B51/00;E05B15/10;E05B17/2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100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控制的通过改变变形弹簧的温度实现上锁/开锁的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锁,但这些锁都是考虑了高强度的防盗性能,因此设计都比较复杂,机械结构器件多,成本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智能锁也涌现于市场中,通过门卡、密码或手机等进行开锁,而这些智能锁在实现开锁时均是采用微型电机驱动锁栓移动来完成,这样就导致锁的设计机构复杂,体积庞大,生产成本高,浪费能源。
记忆金属,在固态时其晶体结构随温度发生变化而变化,例如:镍-钛合金在40℃以上和40℃以下的晶体结构是不同的,但温度在40℃上下变化时,合金就会收缩或膨胀,使得它的形状发生变化。这里40℃就是镍-钛记忆合金的“变态温度”,各种合金都有自己的变态温度。
记忆金属具有记忆效应和超弹性,利用其上述特性可用于制造管接头、天线、套环、热敏元件、机器人、接线柱、弹簧、人体关节、接骨板等。在航空、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均有着重要的用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锁具结构复杂、体积大、设计成本高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锁,由锁头和与锁头配合的锁本体构成,该锁本体内设有锁栓、与锁栓固定连接的温控变形弹簧、与温控变形弹簧固定连接的加热器、与加热器连接的控制单元、及对各部分进行供电的供电模块,其中:
所述的锁栓滑动伸缩设于锁本体中,并与上述锁头配合;所述的温控变形弹簧一端固定于锁栓上,另一端固定于锁本体的内壁上;所述的加热器包括加热电路和加热片,二者电性连接,该加热片接触上述的温控变形弹簧,通过加热使温控变形弹簧收缩,锁栓脱离锁头;所述的控制单元与加热电路连接,控制加热电路的工作状态,其由接收无线指令数据的无线通信模块、执行控制指令数据的处理模块及探测温控变形弹簧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构成。
优选地,上述的加热片选用聚酰亚胺电热膜。
优选地,上述的温控变形弹簧为记忆金属弹簧。
优选地,上述的无线通信模块采用ZigBee、蓝牙、Z-Wave或WIFI无线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地,上述锁本体的一侧面上还滑动设有一个把手,该把手固定连接上述的锁栓或温控变形弹簧。
本发明的无线锁中的控制单元可接收外界终端设备发送的无线开锁的指令信号,接收到开锁指令信号后控制单元内的处理模块会控制产生低电平信号,控制加热电路工作,对加热片进行加热,加热片将热量传导至与之连接的温控变形弹簧,温控变形弹簧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形变,即收缩,从而带动与之连接的锁栓脱离锁头,当加热电路停止加热后温度下降,温控变形弹簧恢复至初始的上锁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无线开锁技术,实现了远程/近程的开锁,给广大使用者带来了诸多方便。
2.采用无线温度控制,结构简单,节约设计成本,无需使用钥匙,自动准确。
3.安全性高,当发生火灾等灾难时,能够自动开锁。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无线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无线锁于实施例中的原理框图。
图3绘示本发明无线锁中加热电路部分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3所示, 本发明的无线锁,由锁头1和与锁头1配合的锁本体2构成,该锁本体2内设有锁栓21、与锁栓21固定连接的温控变形弹簧22、与温控变形弹簧22固定连接的加热器23、与加热器23连接的控制单元24,其中:
所述的锁栓21轴向滑动伸缩设于锁本体2中,二者可借助轴承211配合,这样也可以减少滑动阻力;锁栓21的圆周面上还可焊接有把手212,用于手动控制开锁,把手212垂直与锁栓21的轴线并伸出锁本体2,在把手212对应位置的锁本体2上还设有适于把手212活动的轨道槽(图中未作示意),锁栓21与上述锁头1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13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