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91833.5 | 申请日: | 2014-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0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娟;罗建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4;H01M4/1393;H01M4/1395;C01B32/05;H01M4/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萘钠溶液在室温还原硅化合物,得到分散良好的硅颗粒,然后将含有活泼氢原子的高分子有机材料加入到该反应体系中,使得该有机材料与硅粒紧密结合。之后对材料进行热处理,使有机材料经高温碳化,获得碳紧密包覆的纳米硅负极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燃料持续使用从而导致逐渐枯竭及它所带来的全球变暖等问题,新能源产业逐渐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在众多新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因而广泛用于数码产品和电动汽车的电池,是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阶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系列材料、钛酸锂以及其他的碳材料。石墨是最为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具有循环性能好,来源广泛,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但其理论容量较低(372mAh/g),而从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钛酸锂虽然具有很好的循环寿命,但是其容量相对石墨而言更低,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所以随着产品需求进一步提高,寻找高比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
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是替代石墨的理想材料。但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很快,循环性能较差。如何在保持硅材料容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循环性能是该材料研究的重点。硅材料的改性主要方式是将材料制备成纳米级颗粒,或者将小颗粒硅材料填充在多孔材料中或与其他材料复合等。
专利CN 101244814A提供了一种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中将纳米硅粉加入到沥青溶液中,充分分散,然后再加入球型天然石墨,并充分搅拌使均匀分散,干燥,碳化。通过该工艺使得纳米硅分散在碳中,但纳米硅粉在沥青溶液中会分散不完全,团聚,造成大颗粒,并不能很均匀地分散在沥青溶液中,造成后续处理得到的材料中纳米硅粉在碳基体中仍以团聚体形式存在,对缓冲硅粉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果不明显。
专利CN 103199252 A公开了一种含氧硅基的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工艺中将纳米级含氧硅基材料与石墨粉体混合,干燥,然后将此干燥物与有机碳源混合干燥得到复合材料的前驱体,然后碳化粉碎。之后再将得到的复合材料与石墨粉体均匀混合,得到锂离子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通过这样处理材料形成两层缓冲层,能抑制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提高循环稳定性能。但是生成该材料所用的纳米级含氧硅基材料在工业生成中比较难以实现,从而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专利CN 10318074 A提供了硅碳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中首先通过研磨硅粉制备硅分散液,然后加入碳黑,聚乙烯醇,石墨,搅拌形成复合分散液。喷雾干燥,热处理。对热处理后的产品加入沥青进行熔融机械捏和,之后进行高温处理。虽然该方法通过多步骤处理使得硅粉能够尽量分散在由石墨和其他碳源分解而得的碳中,但是把硅粉磨成细小颗粒甚至纳米级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况且硅本身性质比较活泼,在研磨过程中,硅很可能会和研磨溶剂发生一定反应,对最终产品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物理方法所采用细磨,分散得到的硅粉在颗粒尺度上很难达到纳米级,要得到真正纳米级的硅粉,现阶段CVD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但是成本过高,难以被工业化采用。因此,低成本合成纳米硅粉是硅基材料真正能够得到大规模应用以及普及的关键。专利US 7214599 B2提供了一种温和条件下合成纳米硅粉的方法。此方法采用萘钠溶液在室温下就能将SiC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未经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18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