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植术后肺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1899.4 | 申请日: | 2014-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9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何晓顺;郭志勇;张钰;杨安力;吴玉娥;黄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064 | 分类号: | A61K36/064;A61D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郑永泉 |
地址: | 5100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植 术后 肺部 白假丝 酵母菌 感染 小鼠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模型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移植术后肺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感染、排斥反应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影响移植受体预后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患者因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造成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移植受体机体免疫力与普通人群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感染谱、感染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均极大地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受体感染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菌种的动物感染模型,借以研究移植受体感染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技术及其防治方法,为进一步改善移植受体的预后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杨春华等专家研究报道,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13.5%(120/886),而其死亡率高达70.8%。可见,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预防策略研究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白假丝酵母菌是人体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约三分之二的器官移植受体真菌感染由其引起,而其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占73.3%)。因此,建立器官移植术后肺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对于开展相关研究至关重要。
小鼠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人类疾病的模式动物。小鼠繁殖快,基因型明确,子代多。人类对小鼠基因组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且其基因组和人类90%同源,而其生理生化和发育过程和人类相似,所以人类疾病的小鼠模型基本上可以真实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因此,选择小鼠作为建立该模型的模式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常见的白假丝酵母菌小鼠感染模型采用的感染途径为尾静脉注射、生殖器注射及灌胃。此类感染方法虽然成熟,但是,其与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常见感染途径及感染部位有着明显的不同,使得该感染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临床感染病人。不同的感染途径,机体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群存在差异,这限制了上述感染模型实验结果的临床转化。此外,现有动物感染模型的接菌量尚存在一定争议,接菌量太小,感染模型不够稳定,接菌量太多,与临床实际感染发生情况不符合,因此,对于动物感染模型的接菌量,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权衡。
此外,正常的成年小鼠机体免疫力较强,较难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因此,建立相应的小鼠感染模型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而目前常用于建模的免疫抑制剂为环磷酰胺及可的松。但是,环磷酰胺作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将造成小鼠白细胞数目显著下降。而可的松醋酸盐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多,目前临床已较少单独用于抗排斥治疗。因此,应用这两类药物作为免疫抑制剂建立的小鼠感染模型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该研究方向亟需建立一种与临床实际情况更加接近的小鼠感染模型,以进一步推动移植受体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的开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太接近临床实际感染情况、未考虑移植因素等的缺陷,提供一种移植术后肺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移植术后肺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用6~8周的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供体,6~8周的雄性Balb/c小鼠作为受体,以环孢素A作为免疫抑制剂,构建皮肤移植小鼠模型;
S2.通过鼻孔滴入方式将200ul的1×105~1×106CFU/ml白假丝酵母菌悬液滴入到步骤S1构建成功的皮肤移植小鼠体内,得到移植术后肺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小鼠模型。
不同品系、周龄、性别小鼠的机体免疫应答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对于同一移植物的排斥时间亦有不同。因此,我们建立该小鼠感染模型,需要保证移植物能够存活相当一段时间,使得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相关研究。因此,我们选用6-8周的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供体,6~8周的雄性Balb/c小鼠作为受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18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