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差速齿轮组合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94376.5 | 申请日: | 2014-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7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震 |
主分类号: | F16H48/12 | 分类号: | F16H48/12;F16H48/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5001 福建省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齿轮 组合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一种叫“坦克”的新式战车,这是一种采用通行性优于“轮”式的“履带”式车辆。按其发明履带时的设想,在进行中转弯的办法是使二边的履带产生差速,但是当时却没有齿轮的差速技术可以利用,所以只能采用离、合动力的操作方式直至今日,齿轮差速与齿轮无级变速一样竟成了世界难题。
一、难题的难:
难点首先是材料和结构,因为正心结构的齿轮周边各齿都是等规的,旋转中只能出一个速度,钢铁制造的齿轮要改变半径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难点之一。其二是理论概念上的难,至今人类还没有发现圆的二种构成和旋转模式之外,有另一种构成和旋转模式可以定点利用大、小二个不同速度的圆。从理论概念上来讲其难点的根源,申请人认为是在原始几何学发展到现代平面几何学时,在概念上对偏心圆的认知从逻辑关系上钻牛角尖而走入了死胡同。本来圆周的存在是由于半径的展开,没半径就没有圆周,在偏心圆上也是这样,由于偏心点是在直径线上,二个不等半径之和等于直径线,所以其半径展开是从最小(大)半径序列展开至最大(小)半径,过了直径线又从最大(小)半径序列展开至最小(大)半径(在直径线上、直径线二边成对称状),这是等规圆周偏心后的半径构成,而序列展开的半径是徐列(无级)的。而现在平面几何里只有直径线上不等的二个半径(充足理由是垂直于切线),而其它圆周上任一点与偏心点的连线都不是半径(这就是钻的牛角尖)。
请看图1:偏心圆图,这是现代平面几何的偏心圆图,偏心点B是从直径线上的正心点A移过来的,这就成了“偏心圆B”图上只有小半径BR及大半径BR1二个半径,并且很明确表示没有其它的半径,否定了偏心圆整体上的半径构成,这就是偏心圆半径构成的一个“技术盲区”,更是绝缘了对偏心圆半径构成后的想象空间。所以过去对偏心圆旋转模式(圆动规不动的顺规旋转)的机械物理考量,只利用了它的长短半径(如凸轮)。
二、更新概念的理论:
如果认清了偏心圆构成的诸元:等规的圆周、直径线和偏心点、构成的半径这三要素后,是不是可以重新设定偏心圆另一种旋转模式呢?申请人发现可以执行“规动圆不动的变规旋转”模式(圆不动是圆的位置不移动,其旋转还是照样旋转)。这也是圆的偏心旋转:圆周不准二维移位、直径不随圆周旋转,圆的旋转是根据整体构成的半径凑合定位的圆周规迹,在旋转中变换自己的位置也改变了自己的长度,而这个长度是在其换位前其前边半径的长度,这就是圆偏心旋转中半径的“变规”。这种“规动圆不动的变规旋转”的圆偏心旋转,直径是不随圆旋转的,所以圆心在旋转中可以在直径线上移动(任意左右大小),其构成大小半径的直径线就是变规旋转半径的起始线和终复线,所以变规时是从直径上的最大(小)半径开始变规至最小(大)半径,过了直径从最小(大)半径变规至直径上的(回到原位)最大半径(周而复始的变规)。对这种变规旋转的机械物理考量是圆周上线速度的大小和变化,这也认识到直径两端在偏心变规旋转时可以有二种不同的线速度(差速)是可以利用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震,未经张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4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相外凸轮激波式纯滚动汽车差速器
- 下一篇:滚珠丝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