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杂U型件全开放式拉延模具型面的混合式拉延筋结构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5769.8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7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赵韩;张祖芳;李路;李军;王晓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1D22/20 | 分类号: | B21D22/20;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复杂 型件全 开放式 拉延 模具 混合式 结构 确定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复杂U型件全开放式拉延模具型面的混合式拉延筋结构确定方法,其步骤为:
步骤一、确定拉延筋中心线偏移拉延模具开模线距离,设置拉延筋中心线;
步骤二、根据复杂U型件成型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分布规律对拉延筋中心线进行分段;
步骤三、获取步骤二所得各拉延筋段的最优拉延阻力;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所得拉延阻力分布情况,反求各拉延筋段对应拉延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U型件全开放式拉延模具型面的混合式拉延筋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拉延筋中心线偏移拉延模具开模线的距离为20~3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U型件全开放式拉延模具型面的混合式拉延筋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对拉延筋中心线进行分段的具体过程为:
(1)模拟拉延模具不设拉延筋情况下,压边力初始值为2000KN时,板料是否出现拉裂情况;若板料不出现拉裂现象,则以10KN为梯度递增压边力值,直至板料出现拉裂情况,将该板料出现拉裂情况对应的压边力值设置为最大压边力值;
(2)设置最小压边力值为0,采用二分法在最小压边力值和最大压边力值区间内进行10~20次模拟成型试验,确定不出现拉裂情况时的最优压边力;
(3)在最优压边力条件下,依次模拟拉延模具设凹筋圆角半径为2mm、3mm、4mm、5mm的半圆形拉延筋时的板料成型情况;以及拉延模具设凹筋圆角半径为2mm、3mm、4mm、5mm的矩形拉延筋时的板料成型情况;
(4)找出步骤(3)所得8组模拟结果中板料成型质量最好的一组,在该质量最好的板料成型模拟界面中,取起皱区域、拉裂区域、正常成型区域的分割线上一点,做该分割线上点到拉延筋中心线的垂线,对拉延筋中心线进行分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U型件全开放式拉延模具型面的混合式拉延筋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获取最优拉延阻力的过程为:
a、对步骤二所得各拉延筋段附着拉延阻力,设置拉延阻力初始值为200~400N/mm,模拟板料成型情况;
b、若所述拉延筋段对应拉延阻力初始值出现起皱情况,则以10N/mm为梯度递增拉延阻力值,模拟板料成型直至出现拉裂情况,将出现拉裂情况时对应的拉延阻力值作为最大值,在10N区间内采用二分法进行10~20次模拟成型试验,确定不出现拉裂情况时的拉延阻力值,作为该拉延筋段的最优拉延阻力值;
c、若所述拉延筋段对应拉延阻力初始值出现拉裂情况,则以10N/mm为梯度递减拉延阻力值,模拟板料成型直至出现起皱情况,将出现起皱情况时对应的拉延阻力值作为最小值,在10N区间内采用二分法进行10~20次模拟成型试验,确定不出现起皱情况时的拉延阻力值,作为该拉延筋段的最优拉延阻力值;
d、若所述拉延筋段对应拉延阻力初始值正常成型,则保留拉延阻力初始值作为该拉延筋段的最优拉延阻力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U型件全开放式拉延模具型面的混合式拉延筋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确定拉延筋结构的过程为:
1)根据待成型板料的材质及厚度,确定拉延筋阻力临界值;
2)判断步骤三所得最优拉延阻力值与拉延筋阻力临界值的大小,若最优拉延阻力值小于所述拉延筋阻力临界值,则对应拉延筋段设置半圆形拉延筋;若最优拉延阻力值大于拉延筋阻力临界值,则对应拉延筋段设置矩形拉延筋,相邻拉延筋段光滑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未经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576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成型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开卷机自动上钢卷装置及上钢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