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用熔盐/陶瓷复合蓄热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05717.4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9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教群;李儒光;周卫兵;张弘光;程晓敏;李元元;原郭丰;唐文学;韩庆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5/12 | 分类号: | C09K5/1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邬丽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用熔盐 陶瓷 复合 蓄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温用熔盐/陶瓷复合蓄热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蓄热体主体及包覆所述蓄热体主体外表面的包覆层,所述蓄热体主体由蓄热介质构成,所述包覆层由无机包覆材料构成,所述蓄热介质由熔融盐和导热增强材料组成,所述熔融盐为NaCl或KCl,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碳化硅、膨胀石墨或石墨烯;所述无机包覆材料由碳酸钠、碳酸钙、氧化锌、氧化硼、氧化铝和氧化硅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蓄热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碳化硅时,其掺量为所述蓄热介质总质量的8~15%;当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膨胀石墨时,其掺量为所述蓄热介质总质量的5~8%;当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石墨烯时,其掺量为所述蓄热介质总质量的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包覆材料的粒度和质量百分比范围为:200目的碳酸钠3~5%,200目的碳酸钙10~20%,200目的氧化锌3~6%,200目的氧化硼3~6%,200目的氧化铝8~15%,200目的氧化硅60~7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蓄热体为球体、长方体、圆柱体或正方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蓄热体的尺寸为50~2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蓄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蓄热体的使用温度范围为700~8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用熔盐/陶瓷复合蓄热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蓄热体主体的制备:
将粉末状的NaCl或KCl和导热增强材料进行机械混合,然后往混合料中滴加聚乙烯醇溶液,然后将其混匀,将混匀好的料倒入模具中,在10~15MPa下稳压60s,然后取出;
2)复合蓄热体的制备
将无机包覆材料碳酸钠、碳酸钙、氧化锌、氧化硼、氧化铝和氧化硅进行机械混合,混匀后加水配制成浓度为35~50%的料浆,然后将料浆涂刷蓄热体主体整个外表面,待干燥后继续涂刷,重复涂刷和干燥多次,使蓄热体主体外表面完全被料浆所包覆,厚度5~8mm;
3)烧结工艺制度
将完全被料浆所包覆的蓄热体主体进行干燥,然后在150℃条件下保温2h;然后取出所述蓄热体主体,移入炉中,以5℃/min的加热速率将炉子加热到400℃,保温1h,然后继续以5℃/min的加热速率将炉子加热到573℃,保温30min,接着以10℃/min加热到NaCl或KCl的熔点温度,保温4h,再以10℃/min的速度加热到900℃,保温0.5h,最后继续以10℃/min的速度加热到950℃,保温10min,关掉电源,随炉冷却,即得烧成后的复合蓄热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温用熔盐/陶瓷复合蓄热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碳化硅时,其掺量为蓄热介质总质量的8~15%;当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膨胀石墨时,其掺量为蓄热介质总质量的5~8%;当所述导热增强材料为石墨烯时,其掺量为蓄热介质总质量的1~3%。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温用熔盐/陶瓷复合蓄热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包覆材料的粒度和质量百分比范围为:200目的碳酸钠3~5%,200目的碳酸钙10~20%,200目的氧化锌3~6%,200目的氧化硼3~6%,200目的氧化铝8~15%,200目的氧化硅60~70%。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温用熔盐/陶瓷复合蓄热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干燥制度具体为:先在室温条件下干燥24h,然后在70~80℃烘2h,再在105℃条件下烘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571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早熟花藕的栽培技术
- 下一篇:半导体集成电感的制作方法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