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06441.1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2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嵇瑞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孙向民,董彬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线加工器件,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支架。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生产人员在对电缆剥离过程中,当生产人员需要对一根或多根具有外接头的导线进行加工时,具有外接头的导线和不具有外接头的导线混淆在一起,影响生产人员对需要加工的导线进行加工,导致生产人员生产效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支架,该线支架能够将具有外接头的导线和不具有外接头的导线分离开,便于生产人员对导线的加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支架,该线支架为电缆剥离过程中的加工装置,电缆包括电缆本体和外接头,电缆本体内包裹有多根导线,至少有一根导线连接有外接头,该线支架包括固定部、连接件和夹持部;连接件一端与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相连接;电缆本体固定于固定部内,外接头固定于夹持部内。
优选地,固定部为U形卡或具有开口的环形卡。
优选地,连接件一端与固定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可旋转连接。
优选地,夹持部包括多个定位棒、定位卡和旋转顶套,旋转顶套可旋转地与连接件连接,多个定位棒的一端间隔固定于旋转顶套的外周壁上,且至少一个定位棒的另一端上设有定位卡。
优选地,定位卡包括连接板和两个夹持板;连接板一端与定位棒相连接,另一端上间隔设有两个夹持板,且所述两个夹持板位于所述定位卡开口处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起。
优选地,凸起为块状凸起或半球形凸起。
优选地,两个夹持板之间的距离自连接板向定位卡的开口处逐渐增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线支架通过将连接件一端与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相连接;电缆本体固定于固定部内,外接头固定于夹持部内,使生产人员在加工电缆时,可以方便地将具有外接头的导线和不具有外接头的导线分离开来,从而实现对电缆剥离。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定位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部 2、连接件
3、旋转顶套 4、定位棒
5、定位卡 6、夹持板
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支架,该线支架为电缆剥离过程中的加工装置,电缆包括电缆本体和外接头,电缆本体内包裹有多根导线,至少有一根导线连接有外接头,如图1所示,该线支架包括固定部1、连接件2和夹持部;连接件2一端与固定部1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相连接;电缆本体固定于固定部1内,外接头固定于夹持部内。
在电缆的加工过程中,电缆本体固定在固定部1内,为了使生产人员能方便地从固定部1内取放电缆,优选地,固定部1为U形卡,这样生产人员能够快速地更换和放置电缆,提供生产效率;但U形卡能够使生产人员快速地更换和放置电缆,却无法使电缆很牢固地固定在固定部1内,更优选地,固定部1为具有开口的环形卡,具有开口的环形卡不仅能够使生产人员快速地更换和放置电缆,更使电缆牢固地固定在在固定部1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生产时所需加工电缆的规格各不相同,为了使该线支架适合不同规格的电缆,且方便生产人员对多根有外接头的导线进行加工,优选地,连接件2一端与固定部1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可旋转连接,生产人员可根据电缆的不同规格对固定部1进行更换使用,当生产人员需要对多根有外接头的导线进行加工时,只需要将夹持部旋转就能够方便生产人员地对导线进行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6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