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热导地暖管用电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6534.4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2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王志远;李宝壮;李胜利;吴金想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震宇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热导 用电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热导地暖管的外供热源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超热导地暖管用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城镇居民供热管道系统中的外供热源通常是热电公司锅炉提供的热水,通过热水在管道中的循环实现家庭供暖。而对于没有接入供热管道系统的用户,目前,只能利用电暖气或火炉进行屋内取暖,由于电暖气的耗电量很大,且热循环面积有限,因此,这种取暖方式不适合大众消费。
为了节约能源,利用很小的热源,释放更大的热能,现在,本申请人开发了一种超热导地暖管,通常在屋内设有一热水管道,超热导地暖管布设在热水管道上,不但达到了实现家庭供暖的目的,而且,还大大节约了能源,对于没有接入供热管道上的用户,只能自行安装电热水器来实现采暖,利用电来加热水,水通过电机带动水泵进行循环。整个过程电力消耗严重,且热量损失太多,热利用低。
针对此问题,公司专门设计开发出了一种超热导地暖管用电加热装置,改变用水作为介质的热传导方式,利用电直接加热,为铺设了超热导地暖管的家庭提供热源,实现整个家庭采暖并节约能源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约能源、安装方便、安全可靠、热利用率高、可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的超热导地暖管用电加热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热导地暖管用电加热装置,包括超热导地暖管,其特征在于设有底座、加热片、导温板、上盖板、温控元件和电源插口,所述底座上端设有温控元件安装凹槽和导温板安装凹槽,所述导温板凹槽中心一侧设有加热片定位槽,另一侧设有电源插口定位槽,所述加热片定位槽和电源插口定位槽相连通,所述电源插口定位槽与温控元件安装凹槽相连通,所述导温板一端面设有超热导地暖管安装下槽,另一端面设有温控元件定位槽和电源插口定位凹槽,所述上盖板下端面设有超热导地暖管安装上槽,所述导温板下端经固定螺钉与底座固定连接,上端经固定螺钉与上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温控元件设在底座的温控元件安装凹槽内,上端经温控元件定位槽与导温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源插口下端固定在底座的电源插口定位槽内,上端经电源插口定位凹槽与导温板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片下端固定在加热片定位槽内,上端与导温板相接触,所述加热片一支脚导线与温控元件相连接,另一支脚经导线与电源插口相连接,所述温控元件另一支脚经导线与电源插口相连接,以利于通过温控元件控制加热片的温度值,所述超热导地暖管加热端一侧经超热导地暖管安装下槽与导温板固定连接,另一侧经超热导地暖管安装上槽与上盖板固定连接,以使加热片的温度通过导温板快速传递给超热导地暖管加热端,进而通过超热导地暖管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将温度传递到室内空间,达到快速供热的作用。
本发明可在温控元件定位槽内设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温度值的温控元件,且第一温控元件和第二温控元件串联,以保证加热片的加热导通寿命。
本发明所述加热片采用金属陶瓷加热片,由于其具有自动恒温功能,超过一定的温度时,其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阶跃性的增大,达到功率变小,温度恒定,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安全、省电的作用。
本发明所述导温板、底座和上盖板分别采用铝材质制成,以加快加热片的热导率,达到快速导热的作用。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节约能源、安装方便、安全可靠、热利用率高、可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导温板的正面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后面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底座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上盖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底座1、加热片2、导温板3、上盖板4、温控开关、温控元件6、电源插口7、超热导地暖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震宇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海震宇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65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