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电式蜂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06618.8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49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早川孝志郎;铃木隆太;坂本仁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0K9/122 | 分类号: | G10K9/12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 蜂鸣器 | ||
在外壳(1)内收纳有压电振动板的压电式蜂鸣器(100)中,在压电振动板(2)的背面板(12b)侧形成有后腔,在背面板(12b)形成有从外壳(1)的外部连通到后腔的狭缝(30~39),狭缝(30~39)形成为能够通过水滴的表面张力来防止水滴穿过狭缝(30~39)从外壳(1)外进入到外壳(1)内的形状。由此,在外壳内,在压电振动板的前后形成有共鸣室以及后腔的压电振动板中,能够缓解由后腔内的反射波给压电振动板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将水滴进入到外壳内的可能性维持得很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电式蜂鸣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压电式蜂鸣器:在外壳内收纳有压电振动板,在压电振动板的前面侧形成有共鸣室,形成有从共鸣室连通到外壳外部的放声孔,在共鸣室中将由压电振动板产生的声音放大,声音从放声孔放出到外壳外部。在这样的压电式蜂鸣器中,在压电振动板的背面侧设置有将电导通用引线引出的后腔(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0511号公报))。
如果存在这样的后腔,由压电振动板产生的声音被包围后腔的壁反射,反射波可能会给压电振动板的振动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抑制振动)。
本申请的发明人为了缓解由后腔内的反射波给压电振动板带来的不良影响,想到了在包围后腔的壁上设置狭缝。但是,在该情况下,水滴从狭缝进入到外壳内的可能性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在外壳内在压电振动板的前后形成有鸣室及后腔的压电振动板中,缓解由后腔内的反射波给压电振动板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降低水滴进入到外壳内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1方式,具备:外壳;以及压电振动板,被收纳在所述外壳内,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述外壳具有前面板和背面板,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压电振动板和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有作为共鸣室发挥作用的前腔,并且在所述压电振动板与所述背面板之间形成有后腔,在所述前面板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到所述前腔的放声孔,在所述背面板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到所述后腔的狭缝,所述狭缝形成为能够通过水滴的表面张力来防止水滴穿过所述狭缝从所述外壳外进入到所述外壳内的形状。
像这样,为了缓解由后腔内的反射波给压电振动板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形成的狭缝形成为能够通过表面张力来防止水滴进入的形状,从而能够将水滴进入到外壳内的可能性维持得较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具备:外壳;以及压电振动板,被收纳在所述外壳内,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述外壳具有前面板和背面板,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压电振动板和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有作为共鸣室发挥作用的前腔,并且在所述压电振动板和所述背面板之间形成有后腔,在所述前面板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到所述前腔的放声孔,在所述背面板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到所述后腔的狭缝,所述狭缝形成为直径为1.6mm以上的刚体球不能穿过所述狭缝从所述外壳外进入到外壳内的形状。
像这样,为了缓解由后腔内的反射波给压电振动板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形成的狭缝形成为直径1.6mm以上的刚体球不能穿过该狭缝从外壳外进入到外壳内的形状,从而能够将水滴进入到外壳内的可能性维持得较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与所述后腔连通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在与放声孔同一面上开口。
像这样,与放声孔在同一面上开口形成有与后腔连通的贯穿孔的情况下,从放声孔放出的声音和从贯穿孔放出的声音的相位错开。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狭缝,则从前面板放出的声音的整体的声压有可能下降。
但是,如上所述,在背面板形成有狭缝的情况下,在压电振动板上产生的声音的一部分从狭缝释放到外壳外。
因此,从向外壳外侧开口的贯穿孔的开口端放出的声音的声压小于从放声孔放出的声音的声压。因此,两者的声音的相位不同,也能够抑制给从放声孔放出的声音带来的不良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电株式会社,未经安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66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