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06702.X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5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崔晓钰;邱子骞;张昊;徐天潇;乔铁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翔港印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和电子器件的散热都离不开换热器,随着电子器件和制冷系统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以及各类电子元件体积越来越小,对于换热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高频微波电路中,包括单元间距、组件间距等在内的结构尺寸很小,受到严格限制,为散热装置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受其工作频率的影响,高频微波组件对温度较其它组件更加敏感,所以也需要更高效率的换热器。
现有技术中,单层的微通道散热装置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散热需求,多层微通道散热装置只是机械地把多个单层微通道散热装置焊接在一起,微通道散热装置每层之间不连通,有效换热效率增大十分有限。
申请号为201410157782.X的专利提出了一种空调用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其中包括上、下集流管和连接两集流管的微通道,工作原理为两集流管分别为制冷工质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而制冷工质在微通道中进行换热。该技术中的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1.两个集流管比较厚而微通道冷板则很薄,只配置一块微通道冷板无疑会造成体积上的利用不完全;2.虽然该专利使用了双排扁管结构,能延长制冷工质在流道中的流动时间,但是单一的延长时间并不能很好地 提高制冷工质的换热效率。
申请号为201310734806.9的专利提出了一种多层微通道冷凝器,包括集流管、固板、翅片和微通道,每两个微通道管的中间焊有铝翅片构成一个散热单元,总集流管上加工有与多个散热单元连接的对接口焊接后构成冷凝器。该技术中的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1.该专利虽然使用了多层微通道冷板结构,两个微通道管和一个翅片作为一个散热单元,但是相邻散热单元之间并没有联系,这会导致每个散热单元的散热程度不一而造成对元件的散热不均匀;2.该专利冷凝器中的制冷工质沿着其微通道冷板垂直地留下,导致制冷工质在流道中的流动时间过短,工质在流道中无法充分换热,直接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多层交叉流散热装置,进一步提高现有电子器件散热装置的效率。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散热的散热单元,散热单元用于填充制冷工质,散热单元包含叠置的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包含多条第一隔板,第二散热组件包含多条第二隔板,两条相邻第一隔板或者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用于让制冷工质在其中流动的流道,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呈一定形状的交叉,形成让制冷工质从中通过的空腔;以及安装于散热 单元左右两侧,用于制冷工质流入以及流出散热单元的进质单元和出质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还包括:位于流道两侧用于制冷工质进入以及流出流道的多个进质口和多个出质口,进质口和出质口分别和进质单元以及出质单元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盖板,覆盖在散热单元的上下两侧。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散热组件的流道呈人字形。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散热单元的隔板之间以及散热单元和盖板之间均采用扩散融合焊接技术进行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散热单元中的流道的水力学直径范围为毫米级和微米级中的任意一种。
发明作用与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包含至少一个由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组成的散热单元,用于制冷工质流入以及流出散热单元的进质单元和出质单元,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散热单元中第一散热组件的第一隔板和第二散热组件中的第二隔板呈一定形状的交叉,形成让制冷工质从中通过的空腔,通过空腔制冷工质可以纵 向地在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中流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交叉点为制冷工质的流动提供了扰动,增大了换热效率,同时交叉使得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流道蜿蜒盘旋,增加了换热过程的长度,提高了换热效果,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中每个散热组件的流道呈人字形,进质口处流道与垂直方向成一定角度,相邻两散热组件的进质口的流道也成一定角度,使得进入两散热组件的制冷工质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流,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翔港印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翔港印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67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