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马铃薯田的除草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7587.8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6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佛祥;张志伟;朱刚;王礼文;吴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824 | 分类号: | A01N43/824;A01P13/00;A01N33/1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张汉青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马铃薯 除草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铃薯田除草剂,是以丙炔噁草酮与二甲戊灵组合为有效成分,其余为助剂。
背景技术
化学方法除草是农业上控制杂草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一些除草剂品种大面积单独使用,已经导致很多杂草产生抗药性。同时,杂草发生时的草相复杂,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多类杂草混生,单一品种除草剂使用不能解决农田杂草,均会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缺陷和局限性。不同种类除草剂混配,具有除草谱广、提升实际效果、延缓杂草抗药性、省时省工优点。
丙炔噁草酮通过杂草幼芽或幼苗与药剂接触、吸收而引起作用,该药是一种高效,广谱稻田除草剂,对一年生禾本科、莎草科、阔叶杂草及一些多年生杂草效果显著,对恶性杂草四叶萍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二甲戊灵主要抑制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不影响杂草种子的萌发,而是在杂草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芽、茎和根吸收药剂后而起作用。双子叶植物吸收部位为下胚轴,单子叶植物为幼芽,其受害症状是幼芽和次生根被抑制。
不同种类除草剂混配,具有除草谱广、提升实际效果、延缓杂草抗药性、省时省工优点。通过农药配方筛选,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病、虫、草害抗药性的产生,是农业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本发明人对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组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组合在一定的混配比例范围对马铃薯田一年生杂草有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农田杂草产生抗药性问题及实际防治效果较差,提供一种高效、低毒、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长,有利于马铃薯田杂草综合治理的除草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将除草组合物用于防除农田杂草,尤其用于防除马铃薯田一年生杂草。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马铃薯田除草剂,有效成分为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组合,其余为农药助剂,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的质量份数比为1:20~20:1,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质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比为20~80%,在实际使用时加工成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等适合农业使用的应用剂型。
本发明除草组合物中使用的农药助剂包括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去离子水、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加工中常用的各种助剂,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过简单的试验进行确定。
本发明除草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通常采用兑水喷雾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在使用时应在马铃薯出苗后至拔节期,马铃薯田一年生杂草5叶期前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来源:为进一步了解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混配对杂草的联合作用,本发明人对丙炔噁草酮和二甲戊灵混配进行了配方筛选试验:
试验材料:
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田间收集种子保存)。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w Setaria](田间收集种子保存)。
试验仪器:
可控光照培养箱;POTTER精密实验室喷雾塔;电子天平(感量0.1mg);微量移液枪等。
试验方法:
分别用DMF溶解丙炔噁草酮、二甲戊灵原药,加入含0.1%Tween80乳化液的清水配成母液,再按丙炔噁草酮与二甲戊灵制成60+3、60+6、60+60、30+300、20+400、10+300g a.i./ha组合溶液备用。
在高6cm、直径9cm的瓷钵内装定量土,将靶标杂草种子15粒播种在瓷钵内,盖0.5~1cm的细土后放在温室内培养,待靶标杂草露芽时进行土壤喷雾处理,每瓷钵定量喷1ml,每处理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对照,处理后试材置于温室内培养,定期观察靶标杂草的生长情况,15d后目测靶标受害症状及生长抑制情况,并称杂草鲜重,以靶标鲜重抑制率评价药剂对靶标杂草的毒力作用。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EC50(95%置信限),再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75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