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8113.5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1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炜烨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461;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数量也逐年快速增多,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填埋场产生的主要污染,垃圾渗滤液具备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渗滤液有机污染物浓度高,部分渗滤液的COD高达数万mg/L,色度较高,并散发一定臭气,其氨氮可达到几千mg/L,同时普遍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类物质;并具有相对较高含盐量,较多的致病微生物。中后期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差,BOD/COD普遍处于较低范围。2、水质变化较大,渗滤液水质随垃圾成分、填埋工艺、填埋时间、季节等变化,且呈现明显的非周期性特点。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COD逐步降低到1000mg/L以下,氨氮则逐渐升至2000mg/L左右。
我国现有和在建的填埋场中,渗滤液极少数得到妥善处置。未妥善处置的渗滤液中,多数被蓄积和溢流、直排入自然环境或流经的水流中,对周边环境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公众反应越来越强烈。
在诸多的渗滤液治理困扰因素中,没有合适的处理工艺技术是最为首要因素,如部分填埋场初期投资建设的处理设施不能适应中、晚期填埋场水质变化逐渐达不到处理效果而停运;还有部分填埋场投资建设的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复杂成本高,经济上难以支撑持续正常运行;没有合适处理工艺技术引发持续运营成本高、需重复投资建设等均是困扰渗滤液妥善处置的主要因素。
寻求合适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技术,已成为达到新的治理目标,解决渗滤液处置难题,适宜国家环保政策发展的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开发出将渗滤液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低廉的处理工艺,是现阶段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它能够有效处理不同阶段的垃圾渗滤液且均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渗滤液自流入调节池,在调节池内对废水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并降解部分的COD和氨氮;
(2)调节池废水被泵入混凝沉淀设备,在此设备中,先将废水调整到PH3~4,加入混凝剂并混合均匀后在沉淀区进行沉淀和刮渣;
(3)混凝出水自流先后进入铁碳微电解设备和前芬顿氧化设备进行反应,废水中的有机物先在铁粉和碳粉形成的微电池作用下被氧化还原,其生成的亚铁与加入的双氧水组成芬顿试剂,产生具有极高氧化电位的羟基自由基,对废水进一步氧化还原;(4)将高级催化氧化反应后的废水PH提高到10左右,沉淀污水中的重金属和铁离子,将上清液泵入氨氮吹脱塔,利用空气将废水中的高浓度氨氮吹脱到较低浓度,调节废水PH7~8,使之适合生化处理;
(5)经过上述预处理后,废水自流入组合生化池,先进入缺氧池,调节水质、进行反硝化过程;随后进入生物带生化池,所述池中布置生物带,投加高效复合菌,辅以微孔曝气,生物菌在生物带表面大量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在此步骤中以COD为主的污染物绝大部分被去除;然后进入BM硝化池,所述池中投入BM填料,投加高效硝化菌,辅以微孔曝气,硝化菌在BM填料上生长挂膜,形成生物移动床,在此步骤中绝大部分氨氮被转化成亚硝酸氮、硝酸氮,此硝化液进入回流系统,回流到前述缺氧池进行反硝化,从而降解总氮;剩余部分的COD等污染物在此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去除;
(6)混凝沉淀污泥、高级催化氧化后调碱产生的污泥以及组合生化池剩余污泥被收集至污泥浓缩池,通过螺杆泵泵入带式压滤机压滤,清液回至调节池,干泥可运至填埋场卫生填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经组合生化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排放标准,为确保废水在特殊情况下的达标排放,在生化处理后设置芬顿氧化保证措施,二次沉淀出水被泵入芬顿氧化槽进行高级氧化反应,出水再经过紫外消毒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炜烨锻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炜烨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8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