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屏布置和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09103.3 | 申请日: | 2014-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9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D·范德斯勒伊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吉亚汽车内部系统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35/00 | 分类号: | B60K35/00;B60R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肖日松;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屏 布置 组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显示屏布置和组装方法。在此公开了一种显示屏装置。该布置包括但不限于,可隐藏特征部,其适于被安装至车辆的内表面。该布置进一步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其适于被安装至接近可隐藏特征部的车辆的内表面。显示屏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构造为在收起姿势和展开姿势之间移动。当显示屏处于展开姿势时,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彼此以第一姿势布置,并且当显示屏处于收起姿势时和/或当显示屏在展开姿势和收起姿势之间转换时,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彼此以第二姿势布置。
技术领域
本技术领域主要涉及车辆,且更特别地,涉及用于车辆中的显示屏布置以及组装显示屏布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的显示屏、触摸屏和类似物在现代车辆中已经变得常见。除了便于其他活动之外,这些屏幕给驾驶员和车辆乘员提供接收信息的装置和控制多个车辆部件的装置。
尽管使用了它们,一些车主可能发现在车辆内部存在这些屏幕在审美上是不悦的。此外,显示屏已经传统地被静态地安装在车辆的仪表面板中且因而消耗了可能用于其它目的的表面区域。
为了处理审美和包装考虑,一些车辆制造商已经在他们的车辆内部安装了可移动显示屏。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屏可被安装在轨道或轨迹上,且可当需要显示屏时从仪表面板滑出(移出)以伸出,并且当不需要显示屏时滑进且收起成仪表面板内的隐藏姿势。在其它示例中,使用复杂的机构来允许显示器旋入或旋出观看姿势。例如,日产机动车公司的日本专利JP10217804公开了一种监视器,其容纳在仪表面板中且可当需要时被选择地旋入姿势。虽然这一方案处理了一些车主具有的审美考虑,其并未处理显示屏消耗了包装空间所产生的考虑。正如从JP10217804的附图中清楚可见的,显示屏和允许它在装载姿势和显示姿势之间移动的机构是相当大的,在显示屏后面实质上没有留下空间用于储物箱或其它使用者可接近的元件的安置。
其它制造商已经进行在不同方向中,并且已经在车辆的内部枢转地安装它们的显示屏,处于直接在其它特征部例如储物箱之上的位置。为了接近储物箱,车辆乘员仅需要枢转显示屏。虽然这样处理了当显示屏包括在车辆内部中的时候典型地带来的包装空间问题,其并没有处理由车辆内部中的连续可视显示屏的存在导致的审美问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车辆内部中的显示屏,其处理了上述的审美问题以及上述的包装空间问题二者。此外,从接下来的详细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中,结合附图和前述的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其它需要的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清楚。
发明内容
在此公开了一种显示屏布置和组装该显示屏布置的方法。
在第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屏布置包括但不限于,可隐藏特征部,其适于被安装至车辆的内表面。该显示屏布置进一步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其适于被安装至接近可隐藏特征部的车辆的内表面。显示屏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显示屏构造为在收起姿势和展开姿势之间移动。当显示屏处于展开姿势时,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彼此以第一姿势布置。当显示屏处于收起姿势时和/或当显示屏在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转换时,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彼此以第二姿势布置。
在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显示屏的步骤。当显示屏处于展开姿势时,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彼此以第一姿势布置。当显示屏处于收起姿势时和/或当显示屏在收起姿势和展开姿势之间转换时,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彼此以第二姿势布置。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但不限于,在接近于可隐藏特征部的位置将显示屏组装至车辆内部,使得当显示屏处于展开姿势时,显示屏将隐藏可隐藏特征部,且使得当显示屏处于收起姿势时,显示屏将暴露可隐藏特征部。
附图说明
在下文将结合下面的附图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
附图1是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教导得到的显示屏布置的典型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同时显示屏以展开姿势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吉亚汽车内部系统公司,未经佛吉亚汽车内部系统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9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