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09361.1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4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詹腾;马骏;刘志强;伊晓燕;王军喜;王国宏;李晋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H05B37/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隔离 驱动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LED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不论是家庭、工商业或公共用电,大多以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的方式提供,主要是为了避免远距离的电力传送会有多余损耗,才采用交流电的方式输送到使用端,故电器必须设计成交流驱动使用,否则会因电压不符而产生短路问题。
国际上,将感应耦合技术应用在无接触式能量分布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的工作,至今为止仍然只有少数的研发团队在此类技术上进行研发,目前正处于应用方式及此类产品技术存在多少优势的讨论阶段。随着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烦乱的电源线、数据线等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烦恼,因为各种线,而使原本科技含量极高的电子设备瞬间黯淡许多。同时传统电能传输由于存在破损、裸露以及触电方面的安全隐患,极大影响了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一种安全、方便和高可靠性的能量传输方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家居应用和工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利用共振耦合传输方法将能量在两个载体之间进行无接触式传输。
在传统的LED照明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驱动设计以及发光模式的原因,局限或影响了LED照明系统很多领域的应用。对LED光源而言,在市电转恒流电供给LED光源的过程当中,需要配备LED光源驱动电路,LED灯具的寿命短有很大原因是驱动电路的老化和失效造成,LED光源的寿命比传统驱动电路的寿命高,同时由于电阻等元件和LED芯片一样都是属于能耗型器件,必然导致能量的损失,这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能量以热的形式耗散掉。
并且,在传统灯具的使用过程中,电路中进行点连接的焊点也会出现可靠性的问题。例如,接触连接点暴露在周围的空气中会产生化学或电化学腐蚀,导致接触点老化,甚至过早的失效。同时在特殊应用领域,如防爆灯、工矿灯等应用方式中,无线隔离驱动式的LED光源比传统灯具,在触电防护、隔离密封、绝缘保护以及材料老化方面都有更高的安全级别;并且在便携式使用方面,无线驱动LED光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不存在物理接口,因此也更加利于光源系统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光源在驱动方式、使用安全、寿命等方面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包括:
无线能量发射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电源,并将其转换为无线能量后输出;
无线能量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能量发射模块输出的无线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后输出;
光源驱动模块,其接收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输出的电能,并将其转换成能够直接驱动发光光源的能量模式;
发光光源,其在光源驱动模块的驱动下发光。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发光模块之间完全绝缘,并且该光源无线驱动技术采用革新性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具有高集成度、低成本和极高安全性的特点。由于不存在传统物理接触式接口和插座,能够有效杜绝在静电、潮湿、腐蚀、易燃和危险温度等恶劣使用环境中或意外条件下对使用者产生安全威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中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系统工作方式如图1系统工作原理框所示,由外部供电电源接入本发明所描述的无线隔离驱动式的照明系统,在无线能量发射模块端,通过特殊设计的驱动转换电路将外部供电电源转换为需要的特定能量模式,通过无线能量发射装置将特定模式的能量向外发射;在发光模块中,通过无线能量接收装置接收到来自发射端的特定模式的能量,通过特殊设计的与光源相匹配的光源驱动电路,将能量转换为可直接供给发光光源的能量形式,最终实现照明系统的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93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强对流隔热风冷对流风机组件
- 下一篇:一种电池循环充放电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