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水渠漏斗室沉砂池施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10597.7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3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雪湘;吴文松;徐更晓;倪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2 | 分类号: | E02B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白凤武 |
地址: | 450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水 漏斗 室沉砂池 施工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水利水电工程引水渠,用于解决引水渠中的沙害问题,具体涉及一种引水渠漏斗室沉砂池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过去在解决灌溉和引水发电等过程中的沙害问题,主要采用由原苏联引入的曲线型沉沙池和厢型沉沙池等排沙设施,可这些设施只能排除引水渠中的小部分泥沙,但排沙耗水量却要占到引水量的30%左右,长期使用这种还具有设施维修工作量大的缺陷。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设计研究院的周著教授等人发明的专利96114757.1,圆形漏斗室排沙技术,利用排水漏斗的三维漏斗涡流特性所独有的水沙旋流作用,水沙分离作用显著。
圆形漏斗室沉砂池为一种新型沉砂池,具有分砂效果好,节约用水,经济环保的特点,在中国新疆、陕西已有应用,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专利并没有公开排沙漏斗的具体施工工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具体实施其专利技术,也未能解决所述引水渠漏斗室沉砂池施工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地提供一种引水渠漏斗室沉砂池施工工艺。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引水渠漏斗室沉砂池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步骤1:将漏斗室沉砂池分为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漏斗室锥体部分和排沙廓道部分;
步骤2:开挖揭露的石块及漂石;
步骤2:在步骤2的基础上再对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进行自上而下,分层分段挖掘施工;
步骤4:在步骤3的基础上再对漏斗室锥体部分的土石方进行挖掘,所述挖掘过程采用由漏斗室的中心向四周进行挖掘;
步骤5:在步骤4的基础上再进行排砂廊道部分的挖掘,将排砂廊道的宽度控制在3.6m;
步骤6:在步骤5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按照从下向上依次分三部分进行施工,即先进行排沙廊道部分的混泥土浇筑,再进行漏斗室锥体部分的混凝土浇筑,最后进行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的混凝土浇筑;其中排沙廊道部分按底板、两侧墙体及顶板分两次浇筑完成,排沙廊道部分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排沙廊道部分上部的底座施工;漏斗室锥体部分的混凝土沿坡面分两层进行浇筑;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的混凝土浇筑根据结构形式分为基础一层和墙体二层共分三层浇筑。
其中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将所述漏斗室锥体部分上端的直径设为50m,底孔的直径设为1m,深度设为10m,将漏斗室锥体部分的底孔与排沙廓道部分连接,将排沙廓道部分呈横向设置在漏斗室锥体部分的下面,将底座设置在排沙廓道部分的上面,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呈筒状设置在漏斗室锥体部分上端的边缘。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排沙廓道的截面为2.6mx1.5m的矩形,漏斗室锥体部分的底孔与排沙廓道部分之间圆弧连接,圆弧的半径为1.3m;所述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的高度8.625m。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步骤6中漏斗室锥体部分的混凝土浇筑采用先浇筑漏斗底孔,进行排沙廊道部分顶部的浆砌块石底座施工,进行漏斗底室部分的第一环向伸缩缝内段整体浇筑,再以径向和环向分缝进行漏斗室锥体部分第二段施工。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步骤6中,在漏斗室锥体部分的底部的第一环向伸缩缝内段整体浇筑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第二层共分四仓进行浇筑,先行施工上、下游两段,然后再进行排沙廊道部分上部和靠近水渠侧浇筑。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步骤6中,在漏斗室锥体部分第二层施工完成后,从上游和下游两侧对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进行浇筑,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浇筑根据结构形式分为基础和墙体共分三层浇筑,其中基础一层,墙体两层。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步骤6中的漏斗室锥体部分、排沙廓道部分及漏斗室锥体上部墙体结构部分的混凝土结构厚度均为80cm,在所有伸缩缝处均设有1.2mm厚的紫铜片,且在每个伸缩缝处增设Φ16~50cm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的长度为1.6m,其两端插入伸缩缝的两侧各80cm。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在所述混凝土浇筑工艺中,异性模板采用1.22m×2.44m×1.5mm的镜面竹胶板、底板断面采用3015型钢模、墙体结构采用3m×3.1m的翻身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05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