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及LED光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11178.5 | 申请日: | 2014-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5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朱钧;熊思思;吴晓飞;杨通;金国藩;范守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H04B10/116;H04B10/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光通信 接收 透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及一种使用该LED光通信接收透镜的LED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可见光通信技术最早由香港大学彭国雄教授提出。他基于红外光通信提出了一种用于音频传输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并完成了用载波将CD音乐、电话等信号发送到个人耳机的试验。
此后,各国很多研究机构也对可见光通信展开研究。日本KEIO大学的MaosaoNakagawa教授对室内LED可见光通信存在的问题如:多径效应、阴影效应、码间干扰等做了较多研究。2006年韩国人ChungChiuLee和JungHunKim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高亮度照明LED光无线信道通信的可行性。研究此方向的还有德国柏林的海因里-希赫兹、弗朗禾费通信研究所,牛津大学工程系的DominicO’Brien小组,南阳理工大学的DomonW.K.Wong研究小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通信的编码方式及通信协议等问题上。
然而国内外对光通信终端的光学系统研究较少。光通信接收端的光学系统能决定通信系统的视场及接收到的光能,从而影响通信速率及信噪比。而,现有技术还没有开发出一种具有大视场且小型化的接收透镜。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大视场且小型化的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及使用该LED光通信接收透镜的LED光通信系统。
一种LED光通信接收透镜,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所处的空间定义一三维直角坐标系(x,y,z)。该LED光通信接收透镜的视场为0°~48.3°,且各个视场的照度值均大于1lux。该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由一第一球面和一第二球面拼接而成,所述第二表面由一第三球面和一平面拼接而成;所述第一球面、第二球面以及第三球面的球心及对称中心点均设置在x轴;所述第一球面及所述平面均为一透射面,该第一球面的对称中心点设置在所述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且该平面平行于yz平面;所述第二球面及所述第三球面均为一反射面。
一种LED光通信系统,包括:一LED光源,用于发射一通信信号;以及一信号接收端,用于接收所述通信信号。其中,所述信号接收端包括一光阑、一如上所述的LED光通信接收透镜、以及一感光器。所述光阑设置于靠近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中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感光器贴合设置于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中的平面。
本发明提供的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及含有该LED光通信接收透镜的LED光通信系统具有如下优点:首先,由于该LED光通信接收透镜与所述感光器贴合设置,无后续工作距,因此,该LED光通信系统具有体积小的特性。另外,由于该LED光通信系统仅包括一个光学元件,因此,既能满足系统小型化的需求,又便于系统的装调。其次,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还具有较大的视场,能满足设计要求。最后,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所有视场的光线,其照度值均大于1lux,故不存在视场盲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信号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20°视场的光路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30°视场的光路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35°视场的光路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40°视场的光路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45°视场的光路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48.3°视场的光路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光通信系统中所述LED光通信接收透镜对于±20°~±48.3°视场叠加在一起的光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1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