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15262.4 | 申请日: | 2014-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0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培坤;杨兴华;张悦刊;姜兰越;刘美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00 | 分类号: | B04C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强化 分离 旋流器 | ||
1.一种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包括溢流帽、溢流管、旋流器本体、进料管、底流管和底流导流管;旋流器本体采用中空结构,其上段呈柱体状,下段呈锥体状;其特征在于,
进料管连接在旋流器本体的上侧部并与旋流器本体连通,在进料管上设置进料口;
溢流管连接在旋流器本体的顶部并与旋流器本体连通,溢流管的下部伸入到旋流器本体的内部;
溢流帽位于溢流管的上方,溢流管还连接在溢流帽的底部并与溢流帽连通,在溢流帽的侧部设置溢流口;
在溢流帽的顶部开设一个上部轴孔,在溢流帽的上方设置一个上轴承底座,该上轴承底座与溢流帽连接;
底流管位于旋流器本体的下方,底流管连接在旋流器本体的底部并与旋流器本体连通;
底流导流管呈锥体状,位于底流管的下方,底流导流管连接在底流管的底部并与底流管连通,在底流导流管的下侧部设置沉砂口;
在底流导流管的底部开设一个下部轴孔,在底部导流管的下方设置一个下轴承底座,该下轴承底座与底流导流管连接;
在上轴承底座与下轴承底座之间设置一根转轴,该转轴从上到下依次贯穿上部轴孔、溢流帽、溢流管、旋流器本体、底流管、底流管导管和下部轴孔;
在转轴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第一旋转叶轮组和第二旋转叶轮组,第一旋转叶轮组紧接着位于溢流管的下方,第二旋转叶轮组位于旋流器本体上段与下段的连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直径为溢流管直径的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旋流器本体上段的某一横截面直径为D,设定旋流器本体下段的截面直径为0.7D的截面为闭环涡流下界面;第一旋转叶轮组在转轴上的连接点位于溢流管下方0.2D处,第二旋转叶轮组在转轴上的连接点位于该闭环涡流下界面上方0.2D~0.25D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旋转叶轮组的外旋转面直径为D1,第一旋转叶轮组的内旋转面直径为d1,则D1>d1,且D1<0.43D,d1>溢流管直径;定义第二旋转叶轮组的外旋转面直径为D2,第二旋转叶轮组的内旋转面直径为d2,则D2>d2,且D2<0.43D,d2>溢流管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叶轮组和第二旋转叶轮组分别焊接连接在转轴上,且第一旋转叶轮组和第二旋转叶轮组内部的叶轮均采用直线叶轮或圆弧叶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底座与溢流帽、以及下轴承底座与底流导流管分别通过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底座包括上轴承端盖、上轴承和上轴承座;所述下轴承底座包括下轴承端盖、下轴承和下轴承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在上部轴孔、以及下部轴孔处分别设置密封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与旋流器本体、溢流管与旋流器本体、溢流管与溢流帽、以及底流管与底流导流管分别通过焊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强化分离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本体上段与旋流器本体下段、以及旋流器本体下段与底流管分别通过焊接法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526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射线喷头
- 下一篇:回收铁尾矿中石英的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石英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