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16274.9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3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康景文;曾德清;李正坤;冯世清;姚文宏;张芬;高岩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6 | 分类号: | E02D2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61008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地基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地基。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建造上述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广泛采用旋喷桩对软弱天然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解决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足或变形量过大的问题,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后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是当设计要求的承载力较高且场地软弱地基土的分布极为不均时,为有效对地基进行加固并减少地基变形和防止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而采用单一的旋喷桩处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如果单纯通过增加桩数、增加桩长或减小桩径来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的同时,造成施工造价的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如何在满足地基加固和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增加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地基,以在满足地基加固和减少地基变形以及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增加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造上述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地基,包括桩体和铺设于桩体顶部的褥垫层,所述桩体包括高压旋喷桩和贯穿于所述高压旋喷桩内部的预应力管桩,所述预应力管桩的长度大于所述高压旋喷桩的长度。
优选地,上述复合地基中,所述褥垫层为碎石褥垫层。
优选地,上述复合地基中,所述碎石褥垫层的厚度为20cm~30cm。
优选地,上述复合地基中,所述桩体为三角形阵列、矩形阵列或梅花形阵列排布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用于建造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地基,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设计好的桩位将喷射管贯入土中,喷嘴达到设计标高;
S2、按设计规定的速度、压力和浆液浓度进行喷射注浆,在喷射注浆参数达到规定值后,提升喷射头,由上而下旋转喷射注浆,形成高压旋喷桩;
S3、旋喷完成提出喷头,按照设计要求,在高压旋喷桩开始凝结前,将预应力管桩沿高压旋喷桩的轴线方向打入高压旋喷桩中,至设计标高;预应力管桩的长度大于高压旋喷桩的长度,完成桩体;
S4、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施工场地地层条件,在桩体顶部铺设20~30cm厚的碎石褥垫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地基中,桩体由高压旋喷桩和贯穿在其中的预应力管桩组成,充分利用高压旋喷桩固化和置换天然地基,利用预应力管桩挤密扩大高压旋喷桩的直径,增强高压旋喷桩与桩侧土体的侧阻力,同时,预应力管桩大幅度提高了高压旋喷桩强度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预应力管桩的长度大于高压旋喷桩的长度,实现加固不同深度地基土的目的。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一样,通过增加高压旋喷桩的数量、增加桩长和缩小桩间距来达到高承载力和减少地基变形及防止不均匀沉降,因此,在满足了加固地基和减少地基变形及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增加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复合地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的剖视图。
上述图1和图2中,褥垫层1、桩体2、高压旋喷桩21、预应力管桩2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复合地基,在满足地基加固和减少地基变形及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增加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建造上述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复合地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截面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62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下PBM聚合物混凝土施工工法
- 下一篇:海上夹心钢管桩基础及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