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转化去除环境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18319.6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7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森;周玉强;姜达强;商照聪;罗勇;吴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2D3/30 | 分类号: | A62D3/30;B09C1/08;A62D10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6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 转化 去除 环境 挥发性 卤代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去除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化学转化去除环境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方法,属于环境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挥发性卤代烃具有密度大、沸点低、粘度小、难溶于水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制革、电子、干洗等领域,其在使用、保存、处理过程中若管理不善很容易进入到环境中。暴露在环境中的这些物质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中多种化合物由于具有挥发性而易被皮肤和粘膜吸收,或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富集在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多种挥发性卤代烃被认为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可疑“三致效应”,因此,挥发性卤代烃一直是世界各国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挥发性卤代烃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难降解,现有的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法(热脱附法、蒸汽抽提法、吸附法、萃取法等)、化学氧化法(焚烧法、过氧化物氧化法、臭氧氧化法、Fenton氧化法)、化学还原法(零价铁还原法、双金属还原法)、生物法(好氧法、厌氧法)。
专利CN101530858A(2009)公开了一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热脱附修复处理系统,包括进料系统、热源系统和控制系统,还包括热脱附系统和尾气处理装置,其中热脱附系统由引风机和热提转炉组成,尾气处理装置由除尘器和碱液吸收塔组成。该发明在处理主要污染物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土壤时,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虽然设备成本约为其1/3~1/5,但处理主要污染物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效果仅可以达到70%~80%。
Heron等(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32:1474-1481)以三氯乙烯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二维土箱中开展了电阻加热强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23℃下,三氯乙烯的去除效率很低,预计去除时间要超过1年;在85℃和100℃下,三氯乙烯的迁移通量分别增加了2.6倍和19倍;在100℃下经过37天时间的加热处理,三氯乙烯的去除效率达到99.8%。
专利CN101524703A(2009)公开了一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系统及操作方法,在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工艺中设置有萃取塔,并且实现连续操作。所述的萃取塔包括料斗、进料器、固体分布器、液体分布器和出料器;萃取塔侧壁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溶剂入口和溶剂出口;塔顶部和底部分别设固体分布器和液体分布器;顶端和底端分别接进料器和出料器。该装置脱附效率高,萃取部分脱除率可达90%以上,适合修复的土壤类型广,但是存在污染物需要与萃取剂分离及后处理的问题。
李书鹏等(环境工程,2013年8月第31卷第4期)采用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对受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进行中试修复研究。中试期间,向地下9~18m受氯代烃污染的含水层(体积900m3)注入7200kg零价铁-缓释碳药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结果显示: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将地下含水层中的氯代烃污染物脱氯降解。其中1,2-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99.9%以上,1,1-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86%以上,氯仿的去除率达98%以上。但零价铁具有在空气中不稳定、运输转移使用时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等弊端。
何小娟等(净水技术,2007,26(3):11-15)在批试验条件下研究Ni/Fe双金属对CCl4(CT)、CHCl3(TCM)和CH2Cl2(DCM)的还原性脱氯性能结果表明,Ni/Fe双金属可有效对CT和TCM进行脱氯,但对DCM没有脱氯效果;在相似的反应条件下,Ni/Fe双金属对CT和TCM的脱氯效果要好于零价铁。
Muftikina R等(Water Research,1995,29:2434-2439)首次报告了Fe中加入贵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处理卤代烃的方法,对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进行处理的脱氯效率很高。全燮等(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37(1):25-20)研究了钯化率为0.05%的Pd/Fe对三氯乙烯的脱氯效率,5分钟内的脱氯率达到9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化工研究院,未经上海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83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灰固化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集搅动和喷洒于一体的灵活移动消防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