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汤剂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20388.0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5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江守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守仲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43/00;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峥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小儿 疝气 中药 汤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汤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目前,由于西药无法有效治疗小儿疝气,并容易复发,且有很多副作用,因此,人们对有效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存在很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汤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枳壳6-8、升麻2-4、肉桂10-15、川楝子7-9、冬虫夏草3-5、岗梅根2-4、葫芦巴1-3、大黄10-12、炙甘草10-15、莪术4-5、乌药2-4、延胡索4-6、皂角米2-3、茴香虫1-3、栗子花3-5、淮通2-4、斑竹根2-2.5、箭杆风3-5、甘蔗皮7-9、白扁豆10-12和白豌豆藤10-12。
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枳壳7、升麻3、肉桂12、川楝子8、冬虫夏草4、岗梅根3、葫芦巴2、大黄11、炙甘草12、莪术4.5、乌药3、延胡索5、皂角米2.5、茴香虫2、栗子花4、淮通3、斑竹根2.2、箭杆风4、甘蔗皮8、白扁豆11和白豌豆藤11。
皂角米是皂荚的果实;茴香虫属金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的幼虫;栗子花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淮通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斑竹根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箭杆风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华山姜。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煎煮20-30分钟,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原料来源丰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方便、质量可控,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消瘿散结、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小儿疝气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枳壳7、升麻3、肉桂12、川楝子8、冬虫夏草4、岗梅根3、葫芦巴2、大黄11、炙甘草12、莪术4.5、乌药3、延胡索5、皂角米2.5、茴香虫2、栗子花4、淮通3、斑竹根2.2、箭杆风4、甘蔗皮8、白扁豆11和白豌豆藤11。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煎煮20-30分钟,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吴某,男,4岁,患有小儿疝气,阴囊肿大,疼痛,常伴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一个疗程后,宝宝精神好,阴囊明显变小,后继续服用两个疗程,诸症全消,治愈,至今未复发。
病例2:黄某,男,10个月,宝宝经常哭闹,哭闹时阴囊肿大,睾丸偏坠,时轻时重,平卧后可自行恢复,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弱,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三个疗程后,诸症全消,至今未复发。
病例3:向某,男,5岁,患有疝气两年,哭闹时阴囊肿大,睾丸偏坠,时轻时重,平卧后可自行恢复,反复发作,治疗多次,只能缓解病情,不得根治,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一周后,疝气只出现过一次,后继续服用两个疗程,治愈,至今未复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守仲,未经江守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03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