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侧防护栏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2313.6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9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慧;谢凤姣;白睿;张军辉;宋红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支文彬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护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防护栏。
背景技术
依据CNCA-02C-023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的相关要求,针对汽车和挂车要求配备侧面防护,以有效地保护无防御行人,以免其跌于车侧而被卷入车下。目前,在汽车整车厂均装配横梁结构的侧防护装置,保证行车、行人安全,但防护安全的同时,在车辆使用过程中,现场维修带来困难,人员进入车辆底部较困难,不便于车辆的日常维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方便展开、折叠收纳的新型侧防护栏。
本发明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新型侧防护栏,包括分别上下布置且相互平行的上侧防护横梁和下侧防护横梁以及若干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铆钉分别铰接固定于上侧防护横梁和下侧防护横梁上的连接杆,所述上册防护横梁通过若干连接支架固定于车厢本体上,锁紧杆一端通过铆钉铰接固定于下侧防护横梁上,所述上侧防护横梁上分别设置有圆孔Ⅰ和圆孔Ⅱ,当各个连接杆与上侧防护横梁和下侧防护横梁相垂直时,所述锁紧杆上端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圆孔Ⅰ、弹簧垫圈以及平垫圈后利用螺母旋紧固定,当上侧防护横梁下平面与下侧防护横梁上平面相互接触时,所述锁紧杆上端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圆孔Ⅱ、弹簧垫圈以及平垫圈后利用螺母旋紧固定。
为了优化结构,上述上侧防护横梁和下侧防护横梁的横截面折弯形成“M”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锁紧杆上端固定于圆孔Ⅰ中时,上侧防护横梁和下侧防护横梁实现展开,其即可构成固定的侧防护栏总成,保证防撞强度,实现了侧防护功能。当将锁紧杆从圆孔Ⅰ上拆下后,即可驱动下侧防护横梁通过连接杆进行摆动,最终实现将其摆动至当上侧防护横梁下平面与下侧防护横梁上平面相互接触,实现了侧防护栏的折叠收纳,此时再将锁紧杆固定到圆孔Ⅱ上即可固定。由于下侧防护横梁实现了上移,因此可以方便人员进入车底对车辆进行维修。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厢本体 2.连接支架 3.上侧防护横梁 4.下侧防护横梁 5.锁紧杆 6.连接杆 7.螺栓 8.弹簧垫圈 9.平垫圈 10.螺母 11.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新型侧防护栏,包括分别上下布置且相互平行的上侧防护横梁3和下侧防护横梁4以及若干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铆钉11分别铰接固定于上侧防护横梁3和下侧防护横梁4上的连接杆6,上册防护横梁1通过若干连接支架2固定于车厢本体1上,锁紧杆5一端通过铆钉11铰接固定于下侧防护横梁4上,上侧防护横梁3上分别设置有圆孔Ⅰ和圆孔Ⅱ,当各个连接杆6与上侧防护横梁3和下侧防护横梁4相垂直时,锁紧杆5上端通过螺栓7依次穿过圆孔Ⅰ、弹簧垫圈8以及平垫圈9后利用螺母10旋紧固定,当上侧防护横梁3下平面与下侧防护横梁4上平面相互接触时,锁紧杆5上端通过螺栓7依次穿过圆孔Ⅱ、弹簧垫圈8以及平垫圈9后利用螺母10旋紧固定。当锁紧杆5上端固定于圆孔Ⅰ中时,上侧防护横梁3和下侧防护横梁4实现展开,其即可构成固定的侧防护栏总成,保证防撞强度,实现了侧防护功能。当将锁紧杆5从圆孔Ⅰ上拆下后,即可驱动下侧防护横梁4通过连接杆6进行摆动,最终实现将其摆动至当上侧防护横梁3下平面与下侧防护横梁4上平面相互接触,实现了侧防护栏的折叠收纳,此时再将锁紧杆5固定到圆孔Ⅱ上即可固定。由于下侧防护横梁4实现了上移,因此可以方便人员进入车底对车辆进行维修。使用简单方便。
上侧防护横梁3和下侧防护横梁4的横截面为折弯形成“M”形结构。M形的结构其外侧两个凸起的部位其强度高,具备良好的抗弯能力,并且在保证刚性好的同时,具备质量轻盈的特点,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23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囊装置
- 下一篇:机动车辆舱室分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