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ED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发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2541.3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1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蔡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鸿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S8/00;F21V19/00;F21V13/04;F21V29/70;F21V29/85;F21V17/00;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嘉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3 | 代理人: | 孙强 |
地址: | 515000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直下式 背光源 及其 发光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发光方法,其结构中包括扩散板、底壳以及光源单元,其中,该扩散板连接在该底壳上,且借助该扩散板与该底壳围绕形成一空气槽,该扩散板的内侧面形成该空气槽的顶面,该底壳的内侧面形成该空气槽的底面,该光源单元设置在该空气槽中,在工作的时候,该光源单元通电发光所产生的光线透过该扩散板透射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形成背光源,该光源单元包括若干发光体,若干该发光体顺序排列设置在该空气槽中,每一个该发光体都横向设置在该空气槽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源的结构及其发光方法,特别是指一种以LED为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发光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电子工业中,背光是一种照明的形式,常被用于LCD显示上。背光式和前光式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是从侧边或是背后照射,而前光顾名思义则从前方照射。他们被用来增加在低光源环境中的照明度和电脑显示器、液晶萤幕上的亮度,以和CRT显示类似的方式产生出光。led背光源其光源可以是白炽灯泡、电光面板(ELP)、发光二极管(LED)、冷阴极管(CCFL)等。电光面板提供整个表面均匀的光,而其他的背光模组则使用散光器从不均匀的光源中来提供均匀的光线。背光可以是任何一种颜色,单色液晶通常有黄、绿、蓝、白等背光。而彩色显示采用白色白光,因其涵盖最多色光。
LED背光被用在小巧的LCD面板上。他的光通常是有颜色的,虽然白色背光已经愈来愈普遍了。电光面板经常被使用在大型显示上,这时均匀的背光是很重要的。电光面板需要经由高压的交流电来驱动,这部份由反用换流器回路来提供。冷阴极管被用在像是电脑显示器上,颜色上通常是白色的,这同样也需要反用换流器和散光器。LED背光可增进LCD显示的色彩表现。LED光是经由三个各别的LED所产生出来,提供相当吻合LCD像点滤色器自身的色光谱。
在LED背光源的分类中以直下式背光源的工艺最为简单,其不需要导光板,LED阵列置于灯箱底部,从LED发出的光经过底面和侧面反射,再通过表面的扩散板和光学模组均匀射出。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由灯箱底部和散射板的距离决定,通常厚度越厚,背光源的光均匀性就越好。在背光源较薄的情况下,色彩和亮度均匀性就成了直下式背光源的技术关键。但是对色彩和亮度的均匀性进行调整其所需要付出的技术成本很高,目前还没有出现通过改变光源发光、排列方式来解决直下式背光源厚度较厚的相关技术,而此是为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
另外在液晶显示领域,现有的液晶显示产品,主要采用直下式LED背光源技术或侧入式LED背光源技术对液晶面板进行照明,以实现画面的显示。目前,直下式LED背光源技术主要采用LED贴装透镜作为核心部件,利用透镜扩大LED的发散角度,利用LED与扩散板之间形成的空气槽,为LED光提供混光距离,进而使LED光混合均匀后再到达扩散板,通过扩散板对LED光做进一步地扩散处理后,均匀地照射到整个液晶面板上。
釆用这种直下式LED背光源技术设计的液晶产品,使用的LED数量越多且LED的间距越小,光的混合效果就越好;同时,混光距离越大,光的混合效果也越好。因此,当前主要釆用增加LED的数量或增大混光距离两种方式,来提高光的混合效果,使LED光能够均匀地照明到液晶面板上,提高显示效果。但是,当增加LED数量时,由于LED和透镜昂贵,因此会导致整机成本的大幅升高;而采用增大混光距离的方式则会导致产品厚度的增加,进而影响整机产品外形的美观度,而此是为现有技术的又一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LED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发光方法,其通过对结构以及发光方式的改进能显著降低背光源产品的整体厚度,而此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鸿,未经蔡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25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