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实现内部协同射流的螺旋桨布局构型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3012.5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9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安伟刚;刘君义;宋笔锋;周颖;宋文萍;刘源;冯峰;韩煦;刘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11/20 | 分类号: | B64C11/20;B64C1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内部 协同 射流 螺旋桨 布局 构型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内部协同射流的螺旋桨布局构型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技术、材料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空飞艇凭借平流层稳定的气象条件和良好的电磁特性,在通信、遥感、预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与传统飞机螺旋桨相比,高空飞艇螺旋桨工作于大气密度不到海平面10%的高空,且由于直径较大,虽然工作状态雷诺数较低,但桨尖马赫数却能达到0.6以上。针对高空飞艇螺旋桨工作特点,传统的翼型优化设计手段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性能提高,但是很难满足高空飞艇螺旋桨的需求。
因此,为满足高性能高空飞艇螺旋桨设计要求,流动控制技术是最有希望的途径,能够带来螺旋桨性能显著的提升以弥补传统设计手段的不足。
流动控制技术是利用流体间流体动力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局部流动达到控制和放大流动信号的一种技术。传统的飞行器流动控制方法有缝翼、襟翼、涡流发生器、边界层吹吸气等,但会带来非预期的寄生阻力或复杂的移动部件、通气管路、发动机推力和效率损失等问题。而近些年新兴的流动控制技术,如合成射流、等离子体等流动控制技术,虽然能改善上述问题,但是,目前的流动控制技术,均普遍具有螺旋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难以满足高性能高空飞艇螺旋桨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内部协同射流的螺旋桨布局构型及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螺旋桨工作效率;具有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可满足高性能高空飞艇螺旋桨设计要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内部协同射流的螺旋桨布局构型,沿螺旋桨桨叶展向,通过壳板结构框架将桨叶划分为分段式连续布置的多个隔离单腔,每一个所述隔离单腔内布置独立的协同射流装置;
每一个所述协同射流装置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至少一个射流动力装置;其中,所述进气口布置在该协同射流装置所在隔离单腔的上蒙皮后缘位置,所述出气口布置在该协同射流装置所在隔离单腔的上蒙皮前缘位置,所述射流动力装置安装在该协同射流装置所在隔离单腔的内部空间。
优选的,各个所述隔离单腔设置在沿螺旋桨径向40%R到100%R位置;其中,R为基本桨叶半径;每一个所述隔离单腔的径向宽度为螺旋桨半径的6.67%~15%。
优选的,共设置6个隔离单腔,第1隔离单腔位于螺旋桨径向40%R~50%R站位区间;第2隔离单腔位于螺旋桨径向50%R~60%R站位区间;第3隔离单腔位于螺旋桨径向60%R~70%R站位区间;第4隔离单腔位于螺旋桨径向70%R~80%R站位区间;第5隔离单腔位于螺旋桨径向80%R~90%R站位区间;第6隔离单腔位于螺旋桨径向90%R~100%R站位区间。
优选的,所述出气口设置于5%本地弦长~10%本地弦长;所述出气口开口大小为1.0%本地弦长~2.0%本地弦长;
所述进气口设置于87%本地弦长~90%本地弦长;所述进气口开口大小为1.5%本地弦长~2.5%本地弦长。
优选的,所述出气口设置于7.5%本地弦长;所述出气口开口大小为1.5%本地弦长;
所述进气口设置于88.5%本地弦长;所述进气口开口大小为2.0%本地弦长。
优选的,所述射流动力装置为涵道风扇和/或气泵和/或航模电机配桨叶。
优选的,所述壳板结构框架包括:加强单梁和加强肋板;
所述加强单梁为四面体,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
设所述加强单梁共设置N个设计站位,沿螺旋桨桨叶展向,依次记为:设计站位1、设计站位2…设计站位n;并且,所述设计站位1对应所述加强单梁的截面1,所述设计站位2对应所述加强单梁的截面2…所述设计站位n对应所述加强单梁的截面n;
对于任意一个设计站位i,其对应加强单梁的截面i,其中,i∈(1、2…n);则:在截面i位置安装所述加强肋板,并且,所述加强肋板包括前缘加强肋板和后缘加强肋板,所述前缘加强肋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后缘加强肋板的长度;所述前缘加强肋板固定安装在截面i的右表面,所述后缘加强肋板固定安装在截面i的左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30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机
- 下一篇:船舶舵机液压阻塞故障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