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摩托车点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4127.6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0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凤纲 |
主分类号: | F02P3/04 | 分类号: | F02P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摩托车 点火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点火器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汽车、摩托车点火器。
背景要求:
现有的汽车、摩托车点火系是利用点火线圈在点火的瞬间产生很高的电压 击穿火花塞间隙而放电点火,点燃发动机气缸内的混合气而使发动机作功的。 其放电过程分两阶段:电容放电(时间很短)和电感放电(时间相对较长)。内 燃机原理中讲,电感放电的时间较长,放电电流很小,但是,对靠点火做功的 内燃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90%的点火能量是在电容放电阶段释放的, 而电容放电才是点燃气缸内混合气的关键,点火系的电感放电几乎起作用不大。 所以,现有发动机点火系存在如下缺点:是靠高电压击穿火花塞间隙而点燃混 合气的,真正用于点燃混合气的点火能量则较小。导致混合气不能在最佳点火 时段充分燃烧,不仅节能效果差,且碳氢化合物排放较高,不利于环境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摩托车点火器。利用增大电容放电阶段的 能量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摩托车点火器,包括 点火系点火线圈DH,在所述的点火系点火线圈DH的高压输出端通过高压高频 二极管D连接火花塞J,高压高频电容器C与放电器F串联后并联在火花塞的 两极电路中;高频振荡电路G的输出端接在高压高频电容器C与放电器F之间 的电路上;高频振荡电路G的正极接汽车电源的正极,其负极打铁。
本发明所述的高压高频二级管D耐压为2-3万伏,其截止时间为2-9纳秒; 高压高频电容器C耐压为2-3万伏,其容量为180-250PF;放电器F的控制电压 3500-4500伏之间;高频振荡电路G的输出电压为等于或大于负3500伏。
本发明所述放电器F的瞬间放电电位,应低于火花塞间隙J的放电电位; 高频振荡电路G的输出端,须为负值,且此电位要等于或高于放电器F的放电 电位。
本发明通过在原有点火系点火线圈DH的高压输出端连接辅助点火装置, 有效提高了汽车、摩托车火点系的性能,使发动机气缸内的混合气能在最佳的 时间段内充分点燃燃烧,以达到增大有效功率,提高节能效果的目的。同时, 也提高了排放指标。经试验,节能率在20%以上。废气中CH的排放减少80% 以上。具有电路构成简单,便于安装实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等特点。
说明书附图
图1是本发明电路原理图。
图中:DH、原点火系点火线圈;D、高压高频二极管;J、火花塞;C、 高压高频电容器;F、放电器;G:高频振荡电路;a、连接点;b、放电瞬间 电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摩托车点火器是在现有的汽车、摩托 车点火系点火线圈DH的高压输出端连接辅助点火装置,该辅助点火装置主要 由高压高频二极管D、火花塞J、高压高频电容器C、放电器F、高频振荡电路 G组成。高压高频二极管D串联在原点火系高压缸线(对于汽车发动机,是指 高压分缸线)接火花塞的电路中,经火花塞间隙J打铁(二者为串联连连接), 接入高压高频二极管D的目的是防止放电瞬间在本电路中产生高频振荡波(采 用本电路后,可使用效果很好的铜芯高压线)造成环境污染;高压高频电容器C 与放电器F串联后并联在火花塞J的两电极电路中。即在火花塞J旁路上并联接 入一定容量的高压高频电容器C和放电器F,高压高频电容器C与放电器F串 联连接,接入高压高频电容器C的目的是使放电能量集中释放,保证点火瞬间 有额外增加能量释放。接入放电器F的目是保证a点在每次放电前都能保持较 负的电位。高频震荡电路(是单元电路,采用公知的通用555振荡电路)的输 出端接在高压高频电容器与放电器之间的电路上。即高频振荡电路的正极接汽 车电源的正极,其负极打铁。高频振荡电路G用以对高压高频电容器C额外提 供能量,保证每次放电时刻高压高频电容器C都能储备有靠的放电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凤纲,未经李凤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41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