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达氏鲟的人工繁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8801.8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5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龚全;刘亚;赖见生;赵刚;杜军;刘光迅;陈先均;周波;林珏;李华;何斌;苏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达氏鲟 人工 繁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达氏鲟的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达氏鲟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旗舰物种和重要经济鱼类,其繁育和野生种群扩增关乎我国特色水产业发展、水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特有水产种质资源安全。然而,由于该流域水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如水电站开发、水质污染和非法捕捞等)的严重干扰,导致达氏鲟种群规模减少,甚至处于濒危状态。针对其种群变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开展了系列生态和繁殖攻关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有关其繁殖、食性等方面的关键生态资料,并储备了100余对达到性成熟年龄的繁殖后备亲鱼。尽管前期的诸多努力,但大规模人工繁殖和野生种群扩增仍然存在许多瓶颈制约,达氏鲟的人工繁殖难度大而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目前达氏鲟人工繁殖方法主要是参照同类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及流程,过于粗放,且在进化过程中达氏鲟为适应区域水生态环境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繁殖生态习性,简单的套用其他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流程,效果十分不理想,主要存在问题包括:①雌雄不同步;②精液和卵比例过于粗放,不能适应大规模繁殖技术应用;③繁殖率、孵化率低;④受精卵损失率高;⑤亲本死亡率偏高。因此,根据达氏鲟的生理特征和繁殖特性,开发一套具有特色的达氏鲟人工繁殖技术流程有利于实现达氏鲟的全流程大规模人工繁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达氏鲟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开发一套具有特色的达氏鲟人工繁殖技术流程,解决达氏鲟人工繁殖操作过程中精细度不够,受精率、孵化率不高,实现达氏鲟鱼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一种达氏鲟的人工繁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达氏鲟的人工繁殖方法,雌鱼分两次注射的催产素,两次注射间隔为12h,第一次注射为总剂量的1/3~1/2,雄鱼采用一针注射法,时间与雌鱼第一针同步,剂量为雌鱼的一半;采用半干发受精,水、卵、精液比例按照75:50:1进行混合,搅拌2~3min。
进一步的,所述催产素为LHR-A26ug+鲤鱼脑垂体1.5颗/kg。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一套完整的达氏鲟人工繁殖技术流程,为大规模人工繁殖提供技术支撑;
(2)采用本发明方法,可有效的辨别达氏鲟亲鱼的成熟度,并提高达氏鲟亲鱼催产率;通过合适的药物配伍,精液、卵、水的比例,使达氏鲟孵化率最高可达85%以上;通过采用受精卵脱黏技术、孵化过程中的水流控制及受精卵密度,解决了孵化过程中的制约因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1、自然条件下,水温达16℃时开始注意达氏鲟在池塘中的活动情况,并用腹部穿孔的方式取卵观察,所取卵加热煮熟后从动物极中间切开观察,利用极化指标来判断达氏鲟繁殖时序。
2、人工繁殖前,在微流水池中暂养7天,雌鱼注射LHR-A26ug+鲤鱼脑垂体1.5颗/kg的催产剂,采用二次注射法,间隔12h,第一针为总剂量的1/3;雄鱼采用一针注射法,时间与雌鱼第一针同步,剂量为雌鱼的一半;针后雌鱼、雄鱼均暂养于微流水池塘中。(LHR-A2为宁波市三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
3、第一针注射20h后,开始检查微流水池塘中达氏鲟自排卵情况;根据成熟度分别对达氏鲟进行人工繁殖。
4、采精,用导管插入生殖孔,精液接入密封袋,充氧后4℃保存。
5、用自制手术刀切开生殖管,轻轻挤压腹部取卵,采用半干法受精,水、卵、精液比例按照75:50:1进行混合,轻微搅拌2min。
6、受精卵用清水清洗1次,用食用级滑石粉悬液混合,滑石粉悬液比例为10%,搅拌1min后脱黏30min。
7、脱黏后用清水清洗2次,转入鲟鱼瓶式孵化器进行孵化,每个孵化瓶中放5万受精卵,水量控制在2m3/h,水温18℃。
8、待受精卵孵化至小卵黄栓形成期时测量受精率,每12h吸孵化瓶中霉卵一次。
9、待受精卵孵化至孵化眼囊形成期后,每4h吸孵化瓶中霉卵一次。
10、待受精卵孵化至尾达头部期后,采用流水孵化。
11、待鱼苗集群后1天后,转入培育缸进行培育。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88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