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软磁微粉精细鳞片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31646.5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9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戴少银;阳开新;瞿卫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宝纳电磁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H01F1/20;H01F4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徐莹 |
地址: | 21221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软磁微粉 精细 鳞片 化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金属软磁微粉精细鳞片化装置。
背景技术
鳞片状金属软磁微粉是一种非常薄、厚度小于1μm的金属粉末,是制作柔性电磁干扰波吸收鳞片的磁性原料,该柔性磁片优先采用在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电磁兼容(EMC)或抗电磁干扰(EMI)等领域。
初步扁平化装置可将磁性金属粉末压制成鳞片状金属微粉,但是对于体积和尺寸要求更高的柔性磁片必须将初步扁平化的鳞片状材料进一步精细化处理的更薄,要求厚度在0.6μm以下。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金属软磁微粉精细鳞片化装置,可将初步扁平化的鳞片状金属软磁微粉进一步精细化处理成更薄的0.6μm以下。
技术方案:一种金属软磁微粉精细鳞片化装置,包括罐体、一根横向延伸在罐体内的动力轴、呈螺旋状固定在动力轴的一组柱销、滤板和置于罐体内的耐磨球,所述滤板竖直固定在所述罐体一侧,含有金属粉末的料液从与所述滤板相对的另一侧进料口进入罐体,所述动力轴带动所述柱销高速旋转,料液中的金属软磁颗粒与所述耐磨球混合撞击摩擦扁平化后通过所述滤板后流出。
优选的,所述耐磨球是由氧化锆制成的圆珠体,直径为0.4~0.6mm;该结构的耐磨球之间碰撞产生研磨力,可将颗粒状物料辗压、挤压、压延辊扁成鳞片状。
进一步,所述罐体外设置循环冷却水套,以带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防止碾磨介质因温度过高导致蒸发损失。
优选的,所述动力轴上均布了18根向所述滤板方向倾斜且与动力轴呈75°夹角的柱销;柱销以动力轴为中心径向均匀分布,旋转时会产生一个轴向分力,使料液向滤板方向流动。
进一步,所述滤板上均匀开有长方形的孔隙,宽度不大于耐磨球直径,长度小于鳞片状金属软磁微粉的长度;椭圆状的金属软磁颗粒随料液进入罐体后,经耐磨球碾磨压扁,形成厚度小于0.6μm的扁平状,符合该尺寸要求的跟随料液从滤板通过流出,还未加工完全的继续留置在罐体内充分与耐磨求接触加工。
进一步,所述动力轴和柱销均由耐磨合金钢制成,热处理硬度HRC65,以增加耐磨性,提高使用寿命。
为了便于装卸耐磨球和清洗耐磨球,所述罐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进球口和出球口。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纵剖面为圆形,所述罐体长度与纵剖面直径的长径比为1.5:1;在该结构的罐体中,能保证在旋转柱销足够大的冲力带动下,金属颗粒有充分的空间与耐磨球接触碾压,增加鳞片化的行程,提高扁平效率。
有益效果:本发明罐体中的耐磨球在高速旋转的动力轴上的柱销搅动下与物料进行撞击碰砸,将颗粒状或圆球状的金属软磁微粒压延成片状,如此反复进行,物料被迫发生规范性变形,加工效率高、鳞片化程度高、一致性好,适用于经过初步扁平化的金属软磁微粉材料,精细化处理成一致性较好、厚度在0.6μm以下的鳞片状,也可满足圆球形及其他形状的金属软磁颗粒压延成扁平状的加工要求,用于其它易碎颗粒的超精细研磨需要(如铁氧体制粉行业、纳米材料行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种金属软磁微粉精细鳞片化装置包括罐体2、端盖4、动力轴5、轴承6、罐盖7、冷却套8、柱销11和滤板12。如图1所示,罐体2内放置若干由氧化锆制成耐磨球,球体直径为0.5mm。罐体2的纵剖面为圆形,罐体的长度与纵剖面直径的长径比为1.5:1,左右两侧分别用罐盖7密封,其中,沿左侧边竖直的固定有过滤板12,过滤板12与左侧罐盖7之间留有缝隙13,具体的,滤板12上开有宽度不大于耐磨球直径、长度小于鳞片状金属软磁微粉长度的长方形孔隙。动力轴5横向贯穿于罐体2、滤板12及罐盖7,通过端盖4中的轴承6支承,端头用端盖4密封。动力轴5上均布了18根向滤板12方向倾斜且与动力轴5之间形成75°夹角的柱销11,动力轴5和柱销11均由耐磨合金钢制成,热处理硬度HRC65。罐体2外包覆冷却套8,通过进水口15、出水口10通入循环冷却水17,用于降低罐体2内物料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宝纳电磁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镇江宝纳电磁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16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