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焙阳极焙烧工序的下料料斗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32531.8 | 申请日: | 2014-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3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甄宗卿;周忠峰;梁瑞华;侯振华;朱波;刘田华;李含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万方炭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26 | 分类号: | B65D88/26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侯德玉 |
地址: | 2504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阳极 焙烧 工序 料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炭素生产设备,具体地说属于一种用于预焙阳极焙烧工序下填充料的新型料斗。
背景技术
在预焙阳极生产的焙烧工序中,下填充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焙烧炉炉体温度较高,填充料中的细粉一遇热气流就会上扬,对整个车间的工作环境造成污染,能见度降低。虽然可以用吸料天车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吸料天车成本比较高,单独只用作下填充料就显得过于浪费,一般的挂斗天车又极易造成车间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预焙阳极焙烧工序的下料料斗。使用该下料料斗不仅能结合吸料天车的优点,将其与一般的天车搭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防止下填充料时对车间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发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预焙阳极焙烧工序的下料料斗,其特征是:包括料斗体和下料筒体,所述料斗体具有漏斗口和上下固定连接的第一料斗壁、第二料斗壁,该第一料斗壁近上端口的两侧位置对应设置有料斗挂天车环,第二料斗壁的直径自上端口沿中心线向下至漏斗口逐渐缩小;所述下料筒体具有上下固定连接的第一料筒壁和第二料筒壁,该第一料筒壁上靠近第二料筒壁的位置设置有开口,该开口内插接着密封或打开下料筒体的活动插板;所述下料筒体穿过料斗体的漏斗口与漏斗体套接连接时,该第二料斗壁与第二料筒壁相贴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料斗壁为竖向环形直壁,所述第一料筒壁为竖向环形直壁。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料斗壁为竖向环形斜壁,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上部端口的直径大于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下部端口的直径,所述第一料筒壁为竖向环形斜壁,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上部端口的直径大于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下部端口的直径。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料斗体和下料筒体由钢材质的的材料制成。
本发明其大小尺寸可以根据自己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更改,同时还可设计几个不同直径型号的下料筒配合料斗体使用,要求是料斗体与不同直径型号的下料筒体套接连接时,该第二料斗壁与第二料筒壁之间无缝隙相贴合,以防止出现漏料。与此同时,在保证料斗体与下料筒体套接连接时,该第二料斗壁与第二料筒壁之间无缝隙相贴合的情况下,车间内部也可以结合自身焙烧炉料箱装块后的缝隙对下料筒的直径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下料时,将填充料直接下到料箱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料斗体与下料筒体套接连接时,该第二料斗壁与第二料筒壁之间无缝隙相贴合,因而结合了吸料天车下料口口径大小不一进而可以深入料箱内部进行布料的优点,将其应用在普通天车上,满足了生产工艺的需求,防止了预焙阳极生产的焙烧工序中,下填充料时对车间环境境造成污染的现象发生。同时,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另外,将料斗体的第一料斗壁设置为竖向环形斜壁,即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上部端口的直径大于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下部端口的直径,将料筒体的第一料筒壁设置为竖向环形斜壁,即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上部 端口的直径大于该第一竖向环形斜壁构成的下部端口的直径。更方便向料斗体内加入填充料,同时将下料筒体深入料箱内进行下料时,更有效防止了下料过程中产生粉尘对车间造成粉尘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中:1.料斗体、2.料斗挂天车环、3.下料筒体、4.活动插板、11.第一料斗壁、12.第二料斗壁、31.第一料筒壁、32.第二料筒壁、5.漏斗口、6.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万方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济南万方炭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25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