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扰流装置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35866.5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9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徐鹏;李春花;王涛;赵伟丰;刘鹏;刘二宝;冯伟;李晓鹏;霍安生;胡晓龙;徐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李雪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扰流 装置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扰流装置和具有所述前扰流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前导流装置主要用于安装在车架前侧的底盘底部,用于保护发动机舱部件同时起到对车辆底部气流引导的作用。现有的前导流装置大多结构和功能单一,无法对车辆底部的气流起到更好地利用价值,并且现有的前导流装置的前端为实体结构,迎面吹向前导流装置前端的气流对其冲击较大。
另外,对于车辆来讲,制动器是使用频率极高的部分,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制动器的温度通常在300℃以上,有时甚至高达600℃至700℃,而制动器温度过高会导致其制动性能显著下降,主要表现在制动器输出力矩下降、制动力分配不均匀、制动稳定性下降等,更甚的是,制动器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的热,可能使得制动器的工作表面产生局部表面氧化,甚至热疲劳磨损,最终使得制动器失效,这会给车辆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而,如何对制动器即时降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的方式多是通过改变制动器的结构和材料为主,改善效果有限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利于改善对车辆底盘气流的整流效果从而降低整车风阻的前扰流装置,以及具有所述前扰流装置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扰流装置,所述前扰流装置包括底护板和安装在所述底护板的前端的前端导流板,并且,所述前扰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护板上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从所述前端导流板向所述底护板的后方延伸,所述导流通道的气流入口穿设在所述前端导流板上。
优选地,所述导流通道的后端延伸至超过所述底护板的后端。
优选地,所述导流通道包括通过垂直于所述底护板的隔板分隔开的多个子通道,并且所述多个子通道均沿着所述导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导流通道平滑地延伸。
优选地,在所述底护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上对称地分别设置有所述导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前端导流板垂直于所述底护板。
优选地,所述前端导流板至少在靠近所述底护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部分设置为朝向外侧且朝向所述底护板的后端延伸的弯折结构。
优选地,所述气流入口设置在所述前端导流板的靠近所述弯折结构的位置上,所述导流通道从所述气流入口朝向外侧且向后延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前扰流装置。
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底盘和制动器,所述前扰流装置安装于所述底盘底部,且所述导流通道的气流出口朝向所述制动器。
本发明的前扰流装置包括底护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护板上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从所述底护板的前端向后延伸,这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直接吹送到前扰流装置前端的气流能够通过导流通道导流到前扰流装置后方,改善对车辆底盘气流的整流效果,减小气流对底盘部件的直接冲击,降低整车风阻。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前扰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前端导流板 2 气流入口
3 导流通道 4 底护板
5 气流出口 6 隔板
7 子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上、下”通常是在本发明提供的前扰流装置和车辆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例如沿车辆的形式方向,位于前方称之为“前”,位于后方称之为“后”;“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扰流装置,所述前扰流装置包括底护板4和安装在所述底护板4的前端的前端导流板1,并且,所述前扰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护板4上的导流通道3,所述导流通道3从所述前端导流板1向所述底护板4的后方延伸,所述导流通道3的气流入口2穿设在所述前端导流板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58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矿用本安救援探测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扁担式车架横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