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键盘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37616.5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1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基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键盘,尤其是一种使用键盘框架推动按键的第一连杆枢转以收合键帽的键盘。
背景技术
就目前的笔记型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近来,由于笔记型电脑薄型化的趋势,应用于笔记型电脑上的键盘亦随之有薄型化的需求。
习知的按键内常设置有弹性元件,例如橡胶垫圈(Rubber Dome)等,以作为按键使用时,键帽复位的弹力来源。然而,习知的弹性元件具有特定的高度,故当笔记型电脑的上盖与下壳体收合时,为避免设置于下壳体上的键帽伤及设置于上盖的显示屏幕,上盖与下壳体之间常保留有余隙以容置键帽,如此即会限制笔记型电脑的外观尺寸设计,而不利于笔记型电脑的薄型化趋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使用键盘框架推动按键的第一连杆枢转以收合键帽的键盘。
本发明的一种键盘,其包含:底板;至少一按键,设置于该底板上,该至少一按键包含:键帽;以及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且与该底板以及该键帽可枢转地连接,以带动该键帽相对该底板于释放位置以及收合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键盘框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且该键盘框架对应该至少一按键的位置上形成有破孔,该破孔套设于该至少一按键以使该键盘框架抵接该第一连杆,当该键盘框架往接近该至少一按键的方向水平移动时,该键盘框架推动该第一连杆枢转,以使该键帽伴随该第一连杆以及该第二连杆从该释放位置移动至该收合位置。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该至少一按键另包含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设置于该键帽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上,当该键盘框架往远离该至少一按键的方向水平移动时,该第一磁性区与该第二磁性区之间所产生的磁吸力驱动该键帽伴随该第一连杆以及该第二连杆从该收合位置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磁性区以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以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另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件。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磁性区为自该底板弯折成形的突出板。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盘框架对应该第一连杆枢接于该底板的一端形成有凹陷部,当该键盘框架推动该第一连杆枢转至使该键帽移动至该收合位置的位置时,该凹陷部容置该第一连杆枢接于该底板的一端。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底板上延伸形成有突出导引槽,该键盘框架具有相对应的滑块,该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突出导引槽中以引导该键盘框架相对该底板水平移动。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二连杆相互平行且可朝同一方向枢转地连接该底板以及该键帽,以带动该键帽相对该底板于该释放位置以及该收合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相对该底板于该释放位置以及该收合位置之间移动的轨迹为弧形。
作为优选的方案,当该键帽于该释放位置被外力按压移动至可触发按键信号的位置时,该键盘输出该按键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键盘框架水平移动以推动按键的第一连杆枢转的设计,以使键帽可随着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枢转而移动至收合位置,从而达到降低键帽高度的功效,如此一来,键盘即可处于键帽高度下降的状态以进一步地缩减键盘的整体高度,从而有利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设计并且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所提到的键帽伤及显示屏幕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出的键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键盘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键盘沿剖面线X-X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键帽位于收合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键盘 12 底板
13、23 转轴座 14 按键
16 键盘框架 18 第一磁性区
20 第二磁性区 22 键帽
24 第一连杆 26 第二连杆
28 破孔 30 突出导引槽
32 滑块 34 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76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