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38506.0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76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武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崔巍 |
地址: | 日本静冈县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车身 框架 | ||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发明基于并且要求2013年9月2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3-181589为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其包括主框架和联接到该主框架的后端部的左右侧框架。
背景技术
作为摩托车的车身框架,一种构造被公开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该构造包括头管、沿着车身的中心从该头管向后延伸的主框架(梁式框架)、附接到该主框架的后端部的控制(curb)框架,和沿着该车身的中心从该头管倾斜地向下延伸的一个下框架。该控制框架是通过枢转框架联接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上横管和下横管的两端而制成的,其中上横管和主框架的后主框架部分被垂直地连接在一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11—11599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身框架中,主框架的端部被焊接到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上横管。当在主框架和上横管之间的联接部分被加固时,存在一种使用加固构件的可能构造,该加固构件是一个分离构件,这样成为增加部件数量和焊接长度的一个因素。
进一步,一对左右引擎吊架设置在该上横管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在组装方面,对于一对左右引擎吊架的相对位置需要高精度。如果引擎吊架被焊接到上横管,作为左右分离体,引擎吊架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受到焊接变形并且不能保持高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几点,其目的是可以确保在左右侧框架被联接到主框架的后端部的结构中,在主框架和左右侧框架之间的联接部的强度和硬度,同时消除部件数量的增加和焊接长度的增加,并且保持支撑引擎单元的引擎安装构件的相对位置的高精度。
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是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其包括: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延伸;和左右侧框架,该左右侧框架联接到主框架的后端部,其特征在于该左右侧框架被构造成其上部是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并连结到该主框架的后端部的侧表面,并且在该左右侧框架的上部分别设置有支撑引擎单元的引擎安装构件。
进一步,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的另一个特征是,左右引擎安装构件的上边缘通过联接构件被联接在一起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形成为一体的联接构件和左右引擎安装构件被焊接到左右侧框架的上部和主框架的后端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在左右侧框架被联接到主框架的后端部的结构中,在主框架和左右侧框架之间的联接部的强度和硬度,同时消除部件数量的增加和焊接长度的增加,并且保持支撑引擎单元的引擎安装构件的相对位置的高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应用实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左视图;
图3是从右前方看时根据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显示引擎单元被安装在根据实施例的车身框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和
图5是显示引擎单元被安装在根据实施例的车身框架上的状态的放大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应用实例的摩托车100的左视图。首先,将利用图1描述摩托车100的整体构造。注意到在这个应用中,上下、左右和前后参考骑手骑在摩托车100上的状态下观看的方向,并且必要时,在附图中前面由箭头Fr表示,后面由箭头Rr表示,右边由箭头R表示,左边是由箭头L表示。
摩托车100通过形成由车身框架1组成的车身构架并且将各个部件适配到车身框架1而构成,车身框架1由钢或铝合金制成。之后将描述车身框架1的细节。通过车身框架1,引擎单元101被支撑在车身的大致中间部。
构成车身框架1的转向头管2支撑前叉102使其可旋转。把手103被联接到前叉102的上端侧。进一步,前轮10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前叉102的下端侧。前轮104的上部分被前挡泥板105覆盖。
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后叉(摆动臂)106经由枢轴被车身框架1支撑在引擎单元101的后方,并且后轮107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后叉106的后端部。减振器108被附接在后叉106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合适位置和车身框架1之间。后轮107的上部被后挡泥板109覆盖,并且骑手所坐的座位110布置在其上部。燃料箱111被安装在座位110的前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85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座及多座自行车后座的骑行装置
- 下一篇: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