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3DMIMO系统的基于双码本的预编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45738.9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4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李勇朝;马克;刘灿;井文文;张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mimo 系统 基于 预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编码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3D MIMO系统的基于双码本的预编码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预编码技术只是对水平方向上进行波束调整。随着终端数目的增多,用户数据业务的扩张,需求服务的用户也逐渐增多,因此用户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处于小区边缘的用户。同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物的密集,楼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二维预编码技术的缺点被放大,无法满足上述不断变化着的技术。
3D MIMO(Three dimension multiuple-input multiple-output,三维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是近年来通信行业所密切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之一。3D MIMO系统可以利用空间的富余,为发送信号带来垂直方向上自由度,可以减少用户间的干扰,提升系统容量,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在目前MIMO系统里的预编码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并没有为3D MIMO系统中的空间天线阵列而设计的3D预编码码本。因此,研究针对3D MIMO系统的特性而设计的预编码码本很有必要。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者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
文献1《Exploring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Dynamic Beam Steering》采用固定下倾角方案。固定下倾角主要是通过对某特定大小通信系统(如小区数、用户数、小区半径已实现固定),使用一组(组中固定下倾角的数量大于等于2)不同的固定下倾角来调试,得出经验性结论。设定一个near DT和far DT来对固定的通信系统进行调试,具有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动态的对准用户,不能使SNR及干扰最优。
文献2《TRANSPARENT USER-SPECIFIC 3D MIMO IN FDD USING BEAMSPACE METHODS》在不改变基站天线的阵因子,并且对用户终端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对基站天线阵元进行独立和自适应的调整,垂直维度实现主瓣方向的灵活调整。预编码反馈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2D MIMO方式来进行的。
文献3《DYNAMIC BEAMFORMING FOR THREE DIMENSIONAL MIMO TECHNIQUE IN LTE-ADVANCED NETWORKS》偏向于对信道进行划分,将信号划分为水平信道和垂直信道后做两次预编码。但是没有考虑反馈。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3D MIMO系统的、能够极大的提高用户的信号性能、有效降低3D MIMO系统的误比特率的、基于双码本的预编码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3D MIMO系统的基于双码本的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假设基站端天线阵列行数为Nt,每一根天线上的阵元数为Nv,接收端天线数为Nr,则获得信道矩阵H的维度:Nr×(Nt×Nv),前述基站端采用平面阵列结构,天线阵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能够调整;
(2)接收端接收到信号后,对信道矩阵H进行估计,从而得到大小为Nr×(Nt×Nv)的信道矩阵,假设基站端第i根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间子信道矩阵为Hi,子信道矩阵Hi的大小为Nr×Nv,则将信道矩阵H重写为:
(3)在垂直方向上,信道采用空间相关性较大的DFT码本,前述DFT码本的形式如下:
其中,N表示DFT码本的列数,前述DFT码本的大小为(log2 N)bits;
根据DFT码本对每个子信道矩阵Hi进行最佳码字选择,选取DFT码本中的某一列vi为最佳码字,当对所有子信道矩阵完成码字选择后,得到预编码矩阵Wv:
前述预编码矩阵Wv在垂直方向上的大小为(Nt×Nv)×N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57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