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支护过程中的槽波地震立体超前探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50813.0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9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功;武延辉;孙吉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44 | 分类号: | G01V1/4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米文智 |
地址: | 054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支护 过程 中的 地震 立体 超前 探测 方法 | ||
1.一种煤矿井下支护过程中的槽波地震立体超前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巷道支护过程中的锚杆钻机钻头破岩时产生的振动作为点震源,锚杆钻机在巷道左、右帮和煤层顶板依次进行作业,实现小点距震源立体激发;
(2)在巷道的顶板、底板、左帮及右帮近距离布置检波器,或者单帮布置检波器,各个检波器通过采集站和数据传输线连接在槽波地震仪上,形成一个探测系统;
(3)锚杆钻机钻头破岩时激发的地震波信号遇到地质体界面时发生折射、散射和波形转换,其中的散射槽波和直达槽波被上述检波器接收,并传给槽波地震仪,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后给出超前探测结果;
(4)结合超前探测结果,为巷道超前探测提供可靠依据,进而合理地安排掘进计划,修正施工方案,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控制矿井地质灾害的发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井下支护过程中的槽波地震立体超前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震源之间的间隔为0.8~1m,在巷道左、右帮和煤层顶板依次激发,形成立体的激发网络,以充分获得空间波场信息,提高对前方不良地质体的定位精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井下支护过程中的槽波地震立体超前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波器之间的间隔为2~10m,多个检波器形成对巷道前方的监测网络,离锚杆钻机钻头最近的检波器距离锚杆钻机钻头5m~10m,离锚杆钻机钻头最远的检波器距离锚杆钻机钻头30m~40m,避免信噪比偏低情况的出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井下支护过程中的槽波地震立体超前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波器根据工作面支护进度,采用递进式交替移动方式向掘进支护方向移动,实现对巷道前方、煤层前方及周边的构造情况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巷道前方的煤层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收集支护前方及周边的构造异常及压力异常,并且不断的进行分析、纠正,在支护过程中得到煤层前方及采掘工作面内异常地段的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未经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081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